从经济心理学出发促进税收遵从

2022年10月12日 版次:08        作者:杨全社

从经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税收遵从行为是由内部驱动力(如纳税意识和税收知识)和外部诱因(如税收征管和法制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提出了“公司与客户”的征纳模式,认为税务机关程序透明、态度礼貌,有助于推动形成自愿遵从的信任与合作氛围。

作为一名财税领域的研究者,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一直在思考,良好的税收治理应如何实现?近期在查找参考文献时偶然读了意大利经济学家埃里希·科齐勒的《税收行为的经济心理学》一书。本书聚焦税收遵从的行为心理学基础,重点探讨了税收遵从的复杂性及其可行路径,书中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在本书中,作者从征纳关系出发,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纳税模式。古典经济学理论构建了“警察与小偷”的纳税模式,即税务机关缺乏对纳税人的尊重和信任,继而扮演“警察”的角色对纳税人进行“追击”。在这一模式下,社会的税收征纳成本(包括行政成本和征纳双方的心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作者提出了“公司与客户”的征纳模式,以征纳双方的相互作用过程为主题来开展研究。作者认为税务机关采用的方法、对纳税人行为的信任度以及征纳之间相互作用、行事风格都是决定征收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模式下,税务机关若能够确保程序透明、态度礼貌,可能推动形成自愿遵从的信任与合作氛围。

传统行为经济学对税收遵从行为的研究一般不深究心理学因素,且常常仅限于结果性的原因分析,应用范围比较窄。本书通过对税收的社会心理和纳税人个体心理进行分析,发现了影响税收遵从水平的心理层面的原因,其中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等相关方面的心理学基本研究范畴可以为税收遵从分析提供理论框架。为了让读者理解形成良好税收治理局面的不易及其建设路径,作者展示了一个富有指导意义的“滑坡模型”,显示了纳税人从自愿遵从到强制遵从再到不遵从的“滑坡”现象。模型的基本内容是,如果纳税人认为与税务机关的合作是值得信赖的,同时公民理解税法并认为税收分配公平、程序公正,自愿遵从度就高。可以认为,政府的权力范围和社会的公平程度构成了征纳双方所处的环境,对遵从有重要的影响。作者曾经针对财政官员,经济学、审计学、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商业律师和企业家展开调研,邀请他们对避税、跨国逃税和逃税这三个概念进行自由联想和评价。结果发现,感受到“与国家机构间不公平、不对等的关系”并基于此产生逃税的念头是被考察者的典型联想,而纳税人与税务机关间“关系的不公平”也被证明与逃税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构建良好的税收环境,努力实现税收分配公正和程序公正,让纳税人公平享受税收带来的公共产品,产生与税收负担、利益分配和程序相关的公平感知,认可政府财政管理的绩效,同时通过税务机关良好的服务,形成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合作关系,不断强化征纳双方的“心理契约关系”,可以极大程度地促进纳税人的自愿遵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成为自雇群体。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自雇群体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数字时代,自雇社会的税收治理该如何进行?作者为数字时代自雇人士税收遵从管理提供了思路,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读者深化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作者分析了自雇人士的心理:与工薪族实行源泉扣缴,经过代扣代缴后拿到净收入相比,自雇人员和企业家通常是取得净收入后,再从钱包里拿出钱来缴税。这样一来,自雇人员通常认为缴税是个人钱财的“损失”,产生抗拒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自雇人士偷逃税现象层出不穷。从这一心理因素出发,不难设想,在数字时代,应遵循“宽税基、低税率”的设计原则,不断优化税制,提供便捷服务,推动更多的自雇人士自愿缴税,促进纳税遵从。例如完善税收立法并改善税收法律环境、缩短纳税人与政府的心理距离、建立公平高效的公共政策决策体系、培育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纳税人意识,以及加强对税源信息的全面监督等,从税收法制建设、征税能力建设以及社会制度环境改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税收遵从的制度环境。

本书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引用了很多实验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内容妙趣横生。此外,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经济心理学和税收行为研究,担任《经济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杂志》《心理学与经济学》等诸多权威学术期刊编辑或者编委会成员,是税收遵从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书末提供的数百篇参考文献对有志于从事税收遵从研究的人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