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税务:给特色产业提供特色服务

2022年12月19日 版次:02        作者:董之玲 本报记者 陈显信

近期,陕西省新认定了12个特色专业园区。至此,陕西省特色专业园区达到39个,产业领域更加细分,产业特色更加明显。

为了给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陕西税务部门不断优化服务方式,通过一对一跟踪辅导、利用税收大数据缓解融资难题等,开展精细化服务,助推地方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精细服务 特色美食“走出去”

隆冬时节,陕西省汉中市植圆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忙着加紧生产汉中特色美食——面皮。

“我们汉中面皮也有望打开全国市场,走进千家万户。”公司法定代表人郑植元自信地说。

一碗小小的面皮,如何能在美食领域“异军突起”?

除了自身独特的味道外,还得益于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小微企业税费优惠、缓缴税费及留抵退税等政策,有力缓解了我们的流动资金压力,让我们跑出了打开市场、销往全国的‘新速度’。”郑植元说。

随着面皮走俏,当地的面皮生产也从手工作坊加工转向规模化机械生产,从固定摊点零售转向线上线下营销,从单一产品转向特色美食多元化发展。

为扶持当地美食产业发展,城固县税务局为辖区76个重点项目、4户食品加工类重点企业提供“税务管家”服务,定期跟踪企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传,发放税企“联系卡”76个,“连心牌”64张,收集并解决涉税问题和疑点困难7户次。

一道流传久远的美食,就是一张地方名片。

今年以来,淳化县税务局创新管理方式,组织青年税务干部前往首届荞麦产业大会暨荞面饸饹文化旅游节现场开展政策宣传,用“家常话”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述“大道理”。同时,为帮助当地做好饸饹深加工“文章”,淳化县税务局畅通税企沟通渠道,及时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高效率的税费服务,切实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帮助。

“正是这些暖心的‘小举措’为企业健康发展带来了‘大实惠’。”淳化宋城阁关中味餐饮有限公司负责人雷爱红说。

“红利”支持 产业链条“长起来”

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朱鹮之乡”陕西洋县成功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区域农产品——洋县黑米。如今,洋县黑米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洋县永辉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永辉说:“这些年,公司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税务部门给了我们不少帮助。今年,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一项,公司就享受到8.7万元的优惠。”

今年以来,洋县税务局强化农业领域涉税政策落地,用税惠政策助力农产品产业链“长起来”,小产业真正做成了“大文章”。

目前,洋县黑米种植面积5万余亩,建成300亩以上黑米种植示范基地30多个,精深加工生产线达十多条,开发出黑米酒、黑米醋、黑米茶、黑米粉条、黑米凉皮等十多种深加工产品。

以税扶企、以税兴业,陕西岚皋县岚山宝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也是受益者。

作为专门从事生产开发神仙树系列产品的现代农业企业,该公司将岚皋大山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企业+基地+农户”方式,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延长产业链,让产品走向高端,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税费‘红利’的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推动产业链发展。”公司负责人包登国说。

今年以来,岚皋县税务局制定专项服务方案,定期向企业提供“一对一”政策宣传辅导、涉税事项协调等个性化服务,破解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在税务部门的帮扶下,岚皋县岚山宝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今年已累计享受税费“红利”16万元。

定点帮扶 标志品牌“名气扬”

“现在,‘侯市香菇’不仅是村民致富的‘摇钱树’,还是远近闻名的标志品牌。”说起自己村里的事儿,60岁的张志玉满是自豪。

张志玉所在的延安市志丹县杏河镇侯市村,是延安市税务局的定点帮扶村,之前由于自然条件差,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产业收入几乎为零。

为破解侯市村发展困境,近年来,延安市税务局和村“两委”因地制宜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并多方协调100余万元资金,在村集体闲置土地上建起了6座香菇棚,配套1套选菇机、烘干机等设备,建成1座100吨储藏冷库。去年,侯市村产优质香菇6万斤,村集体收入超过15万元。

尽管香菇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延安市税务局和侯市村“两委”已经开始为“侯市香菇”产业发展绘制蓝图——由现在的6棚扩建到9棚。在多方协调下,目前已经争取市、县产业扶持资金50余万元,为侯市村扩建养菌棚3座。

“远期目标是扩建香菇菌棒生产基地,逐步掌握香菇菌棒生产技术,由购买香菇菌棒变为自产香菇菌棒进而销售香菇菌棒,打造自主品牌‘侯市香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延安市税务局驻侯市村第一书记武仲志说,同时要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农户—电商”产业模式,让“侯市香菇”走出延安,走向全国。

在税务部门的定点帮扶下,一个个特色产业品牌正在陕西大地上发展壮大。

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的武功县,被誉为“西北电商第一县”,这为当地猕猴桃等农副产品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结合涉农电商这一县域特色经济资源,武功县税务局优化“规模+行业”的分类分级管理,全面推行“信用+风险”监管模式,抽调3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2名大数据应用人才和3名业务骨干,成立涉农电商管理服务团队,为农产品相关企业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

为提升陕西猕猴桃的品牌影响力,武功县税务局针对县域电商企业系统评估纳税信用等级,与行业主管部门、银行开展“征信互认,税银互动”,为县域16户电商企业纳税信用换贷款1800万元,帮助企业轻装前行。

陕西省税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省税务部门将继续因地制宜,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充分发挥税费政策对特色产业的助力作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助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