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平,1932年7月出生,1947年入党,1984年参加税收工作,1992年从山东省沂源县税务局离休,获得过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先进典型、第八届山东省道德模范、齐鲁最美退役军人、淄博模范老人等荣誉称号。
“志愿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个冻僵的战士,身上落满了雪……这就是我的战友,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近日,在国家税务总局沂源县税务局专题党课上,红色宣讲员左文平老人谈起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往事,几度哽咽。
老人今年90岁。他14岁参军,15岁入党,革命年代英勇杀敌、不惧牺牲,多次立下战功;转业到税务系统后,他工作突出,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永远跟党走”的初心。
他是战场老兵
左文平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四大”战争,参与大小战斗100余次。
1946年,14岁的左文平参加了沂北县(现沂源县)东王庄区解放战争,两年后他又随部队攻克了淄川城,自此,“永远听党话、永远当兵”的信念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战争年代,条件最艰苦的就是严冬作战。1952年冬,他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跨过鸭绿江大桥,赴朝参战。入朝第二天,温度突降至零下25摄氏度,晚上更是低至零下30摄氏度。为了不让战友冻伤,左文平根本不敢睡觉,掐着表每半个小时就唤醒大家一次,让大家去帐篷外活动活动。
有一次,左文平和战友们接到了挖交通壕的任务。冻土层厚约一米,他们用洋镐刨不动,就用炸药炸,施工炸药缺乏,就挖拆敌人投掷未爆炸的炸弹,短短一个多月,他们挖到炸药400多公斤,挖出交通壕8公里。
1965年,驻守在天津的左文平调到中国后勤总队第七支队312团任营长。那时的他身体已留下多处伤病,但1966年接到援越抗美的任务后,他又毅然放弃后方养病机会,入越南作战。
他是税务先进
1984年,左文平转业到山东省沂源县税务局工作。脱下绿军装,换上税务蓝,他把功劳深深藏起,每每谈及此事,他总说:“要永葆政治本色,永远战斗。”
“凭他的资历和军功,完全可以坐在办公室搞内勤,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主动干起了最苦最累的活儿。”时任基层分局长、现已退休的于永军回忆说,当时正是“利改税”的关键时期,一些资料数据需要现场核实,左文平主动承担,带领税政股的人员,跑分局、下企业,从不叫苦叫累。
一年夏天,左文平骑着自行车到30多公里外的沂源县三岔乡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返回时,天突然下起大雨,走过一个叫“无路岭”的山头时,他突然摔倒在地 ,看着浑身是泥的自己,他还打趣说,这比朝鲜战场好多了。
20世纪90年代赶集收税是税务人最头疼的事。一次,左文平碰上一个贩卖生猪不缴税的“硬茬”,他二话没说,挺起胸脯迎了上去:“皇粮国税,天经地义,收税就是我的职责。想当年我枪林弹雨都不怕,还怕你这个砍刀!”抗税者自知理亏,又碰到了战场英雄,乖乖地缴上了税款。
他心系公益事业
这些年来,左文平常说,要发挥正能量,永远奉献。一家小店老板至今记得,30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将沂源县城备战仓库淹在了雨水之中,左文平得知情况紧急,立马组织人员抗洪救灾。当时,他看见这家店被洪水围困,就带头帮助转移物资,并用脸盆向外排水,忙到深夜才回单位。
离休后,左文平更是情系家乡,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捐款捐物。老人的家乡在沂源县张家坡镇兴旺村,村里大多是土路,为了方便村民出行,他带头捐钱修水泥路;村里架电,买变压器有5000多元的资金缺口,他二话没说就掏上钱……
两年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这位热心公益的老人,亲自把1万元现金送到了沂源县红十字会。他说:“为国出力是一个军人的荣耀。如果年轻个几十岁,我肯定和你们一起去武汉支援!”
他关心下一代教育
多年来,左文平还情系教育。他总说,下一代就是祖国的未来。
20世纪70年代末,看到有的农村学生上不起学,左文平就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困难学生。后来,一些学生家长每次见到他,都会表示感谢,让他很是为难。为了减轻受助者的心理负担,他决定通过沂源县民政局寻找需要资助的学生,把捐助的衣物和钱款交给民政部门转交。本以为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可还是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找上门。后来,左文平就开始通过报纸和新闻搜集需要资助的学生信息,匿名邮寄衣服和钱,“做好事不留名”。
离休后,左文平又做起红色宣讲员,进机关、进工厂、进学校,宣传党的政策,讲述战斗故事。他还把自己收藏的上百件革命文件、物品无偿捐赠给沂源县档案馆。老人说,他要让现在的孩子知道抗战历史,把我们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