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镇涛,1931年3月出生,1950年1月进入税务系统,1991年在重庆市税务局退休,他坚持将奉献社会当作使命,把助人为乐融入生命,先后获评重庆市渝北区第五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重庆市道德模范等,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环保达人,高龄志愿者,反腐倡廉宣传员……如此多标签都集中在91岁的重庆市税务局退休干部袁镇涛身上。袁镇涛老人是一名有着66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新中国第一代税务人,从税41年。1991年从税收岗位上退休后,他坚持做好人好事,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展现了一名老党员心系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
14年拍1本照片,只为守护绿水青山
在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存放着一组名为《窗前巨变》的照片档案,记录了1996年—2010年间重庆嘉陵江的变迁,其作者正是袁镇涛老人。
1992年,袁镇涛将家迁住嘉陵江边的曾家岩山坡上。此后,他和妻子成为“嘉陵江的守望者”,自愿投身到保护嘉陵江生态的行动中。
“每次走在江边,我都会仔细观察,看看哪里有垃圾,哪里有污水排入,哪里的轮船航线有安全隐患?发现问题,我都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前来整治。”袁镇涛说。1996年,为了及时反映嘉陵江污染问题,他与老伴拿起照相机开始坚持在窗边拍照取证,并把这些照片连同请求治理的信件寄送到市里相关部门。后来嘉陵江治理成功,他又用相机记录下了它的“新颜”。
2010年,袁镇涛将14年来拍下的记录“窗前巨变”的127张照片捐给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填补了重庆市城市建设史库中的缺页。后来,中央电视台根据这组照片制作了“嘉陵江巨变”节目。袁镇涛说:“希望看到这组照片的人们,更加热爱重庆,自觉保护重庆的绿水青山。”
3个月3篇报告,他是高龄扶贫志愿者
几年前,袁镇涛在贵州息烽避暑期间,听见村民都在抱怨:“坐着楼房差钱用。”原来,该村以农家乐和乡村旅社为单元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少问题。
乡村振兴既是村民的强烈愿望,也是脱贫致富的一大难题。于是,袁镇涛夫妇不顾年老体弱,走村串户采访了40多位村民,和大家一起“深挖穷根,寻路致富”,拿着本子把看到、听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记录在册,并据此在3个月间撰写了3篇调查报告,积极为村民出点子、找路子。
报告完成后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旅游、民政等部门积极采纳了他的建议,他也被当地干部群众称赞为“最高龄的扶贫志愿者”。
10年1本《警世录》,想要“治病救人”
“救一个人,就是救一个家,积多了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劝人不搞贪腐,抵制贪腐,反对贪腐,是最大的好人好事。”袁镇涛说。
从70岁那年起,袁镇涛开始将报纸上刊登的有关反腐倡廉的报道剪下来,依案例汇集。年岁已高又不懂电脑操作的他,硬是用“手写板”将剪报内容一一抄入电脑。最终,他用10年时间编写出第一本《反腐倡廉警世录》。党的十八大以后,他又两次扩编,并印刷成册。
2015年,他主编的《反腐倡廉警世录》被重庆市国税局采用,成为“三严三实教育”的学习资料。该书共计48万余字,体系完整,收录查处大案要案518个,得到重庆市纪委的认可。中国社科院杜萌昆教授写信给老人说:“你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此外,袁镇涛还到社区等地讲廉政教育党课。他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身边的案例、互动宣讲的方式宣传反腐倡廉。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最美反腐倡廉宣传员”。
150个杯子1面锦旗:小事中见温暖
退休后,118路公交车是袁镇涛经常乘坐的交通工具。多年来,车队人员的优质服务,让他打心眼儿里把这些年轻人当作了自己的孩子。逢年过节,他都会带上糕点水果送给这一线路的工作人员。
有一次,袁镇涛发现,因冬季长时间驾驶,导致路队人员喝的水都是冰凉的,于是他自费购买了150个保温杯送给大家。事后,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副局长、重庆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老总给袁镇涛赠送了一面锦旗,一句“耄耋犹未老 深情系公交”,道出了公交人对这位热心乘客善意之举的感激。
大德之人,必得其寿。如今年过91岁的袁镇涛,仍是步履稳健、思维敏捷。袁镇涛说,他只是想为社会尽一点微薄之力,希望涓涓之水能汇成一股爱的洪流,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