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流转,岁月渐深,转眼就要迈入腊月的门槛。天寒地冻之中,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经历,那碗甜蜜温暖的腊八粥给我留下了永久的美好回忆。
2019年,我负责运维局里的微信公众号,准备做一期关于屠宰税方面的推文,让大家了解这个消失的税种背后的故事。我找到了一枚当年征收屠宰税用的印戳,但不知道具体使用情况,请教许多老同事,他们连印戳都是第一次见到,就更不知道其他情况了。左思右想,我想到了当时92岁高龄的离休老税干缪福镛老人。缪老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税务工作,是单位目前健在的几位离休老人之一。我拨通缪老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他声音洪亮、思维敏捷,提到这枚当年征收屠宰税用的印戳,他爽快地让我去他家当面聊聊。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天气寒冷干燥,我如约上门拜访。看到印戳那一刻,缪老立刻便认出这是自己曾用过的征税工具。记忆的阀门打开,老人滔滔不绝地跟我聊起那些往事。缪老说,征收屠宰税俗称“上早市”,早上5点多税务人员就要赶往屠宰点,他们肩上扛一杆大秤,腋下夹着一本码簿,还带着一个铅皮盒子,里面放的就是印戳。在屠宰点,税务人员和屠宰人员互相配合给猪称重,把数据登记在码簿上。然后,税务人员右手高高举起,印戳在猪肉上滚过,紫色的“江阴县税务局税讫”字样便留在了光白的猪皮上,滚过印的猪肉可以上市交易。等屠户做完买卖,再到税务所缴税。税务人员核对码簿上的重量后当场开票,屠户当场缴纳现金,这笔屠宰税征缴完成。
据缪老回忆,20世纪50年代,每斤猪肉征收屠宰税5分7厘6。当时的农村几乎没有大规模工商业,只有纺纱、酿酒、屠宰等小作坊,屠宰税是乡镇税务所重要税源之一。有时,为了收一笔屠宰税,税务人员不顾路远,还要上门征收,挨骂、白跑也都有过。当时的税款,就是这样一分一角征收来的。
说到兴奋处,老人搬出厚厚的影集给我看。影集内保存着老人从参加税务工作到离休后的许多工作照。缪老向我介绍着照片中的人和事,我仿佛乘坐着时光机,回到了当时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缪老佩着手枪在收税;20世纪50年代,缪老外出参加业务学习;改革开放后,缪老帮厂家联系原料恢复生产,帮助企业催回货款补缴税款;离休后,他发挥余热主持编写《江阴市税务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往事,串起了一位离休干部平凡充实又波澜起伏的一生。
临近中午,缪老的女儿、女婿、外甥、重外甥等都来了。原来当天是腊八节,缪老邀请孩子们回家喝腊八粥。我赶紧起身,准备告辞,但缪老一家人热情地拉住我,非要让我尝尝他们家的腊八粥。
缪老的女儿说:“老爷子最开心的事,就是有人跟他聊以前的税收工作。我们子女都不干税务,接不上话。老爷子已经好久没有这么开心了。”缪老的女儿一席话,说得我不忍拒绝。
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上桌了,一个个青花瓷大碗内,盛着快溢出碗沿的腊八粥。暗红的糯米中间藏着花生、核桃、桂圆、板栗,香味钻进了我的五脏六腑,原来肚子早就饿了。我不再推辞,吃着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感觉身心都得到滋养。
闲谈中,缪老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他一起参加税务工作的几名同志,只有他坚守在税务岗位一直到离休。改革开放后,税收事业伴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缪老更感到税收工作的重要和光荣。听着缪老的话,我一次次感动于老一辈税务人对税收事业的热忱、担当和忠诚。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这次吃腊八粥的经历,一直铭记在我的脑海,那份四溢的馨香,那份满满的收获,给我无穷的力量,让我自省,催我奋进。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江阴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