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绵亘着一个地形状若如意的北方小县——山西省武乡县。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也是华北财政经济学校的创办地。华北财政经济学校(以下简称华北财校)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唯一一所综合性财经学校,不仅为当时华北各根据地培养了一批财税管理人才,而且为新中国财经工作和财经教育储备了力量。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是怎样一群人,以怎样的魄力和胆识,创办了这样一所学校?近期,笔者一行怀着敬意来到这片红色热土,探寻华北财校的办学历程。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财经学校
沿着蜿蜒的山路,我们一行人来到武乡县韩壁村。
1940年5月,整个华北抗日烽火正烈,一群身着军服的八路军干部在太行深处这个幽静的村落里,召开了一次关于教育、财经和人才的会议。华北财校,这所对抗日根据地财税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令许多老一辈财税干部深深怀念的学校就此诞生。在随后的岁月里,以韩壁村为起点,走出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培养出的财经人才,为根据地财经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同志引导下,我们来到位于韩壁村西的华北财校旧址。通往旧址的路旁,站立着一株百年老槐,阳光透过树枝间的缝隙洒落下来,恰似当年校园内那一道道热切求知的目光。走进旧址大门,一座占地约900平方米的三进院落呈现在眼前。这里就是当时华北财校校部所在地,院子里是一色青砖大瓦、拱形门窗的房屋,属于典型的北方山区农村建筑。华北财校的教室设在当时的西关庙,在校部西约150米的位置,是一座坐西朝东的三合院庙宇,在20世纪70年代已被拆除。校部东北约500米处有一座两进院落,占地约680平方米,是校领导的住所。华北财校的学员没有宿舍,分散借住在村里农户家中。
走进校长张慕尧的办公室兼旧居,土屋瓦房的房间内只有简单的桌椅摆设,桌子上的旧油灯似乎还在述说着这位从土地革命时期起就一直从事财经工作的财校校长的辛劳和智慧。翻阅着旧址中的一份份资料,华北财校朴素外表背后厚重的历史图景逐渐清晰。
1940年华北财校创办时,正值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一步步推进,但当时根据地财经人才奇缺,一度出现了“干部荒”。为了解除这一燃眉之急,中共中央决定整编位于晋东南黎城县的冀南财政经济学校,扩建为华北财政经济学校,由中共中央北方局与八路军总部共同领导,北方局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八路军总部后勤部财政经济部直接主管,财校的政治工作由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直接领导。
担任华北财校校长的张慕尧,当时是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书记。学校设立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包括教育长、政治处主任、组织干事、宣传干事、教务科长、总务科长等职。教学体系上,则设立了财政、税务、金融三个队,每个队都有相应的队长和指导员。税务队队长为吴志英,指导员为赵景周。华北财校从抗大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学员充实了教师队伍,开设了财政班、税务班、金融班和高级班。财政、税务、金融三个班培养一般工作人员,高级班培训各专署的财经领导干部,培训干部的范围包括整个北方局管辖的区域,学校首批招收了300余名学生。
学以致用,为夺取抗战胜利服务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华北财校那段历史,我们邀请到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原主任、红色文化研究专家郝雪廷。郝雪廷出生于武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八路军历史和红色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提起华北财校,郝雪廷充满感情地说:“这是一所了不起的学校,学界和文物部门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郝雪廷介绍说,华北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根据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夺取抗战胜利服务。华北财校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又实用,而且随着战争需要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式也是因地制宜,随着战争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课程设置上,不论班级和专业,公共课程先后有《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方针等。不同专业还有不同的业务课程,如财政学、统计学、银行学、会计学等,教材大多是根据抗战前大专院校教材并参照根据地的需要改编的。华北财校的学制分为短期培训班和教学班,短期培训班学制一般为3个月,普通教学班学制为6个月,高级教学班学制则为1年。
跟着郝雪廷的脚步,来到华北财校陈列室,笔者看到了一把老旧的算盘和一本账本,不禁问起这些东西的历史。郝雪廷笑笑说,这些都是当年学员的学习工具。原来,当时华北财校的学员大多是从边区政府和军队抽调的在职财经干部,如区财经助理员、县财政科长、军队后勤军需股长等,所以教学上十分注重学以致用。学员之间也提倡互相帮助,文化水平高的带动文化水平低的学习文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带动没有参加过工作的进行实践。为了让教员、学员能贴近实际工作,校方经常抓住根据地有关部门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的时机,让学员到场参加,参与根据地财经建设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比如,财校的会计教员曾参与冀太联办会计制度的设计,这样他在讲课时,就可以根据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华北财校还将师生组成工作队,在武乡、黎城、辽县等地进行村财政整顿工作,规划设置了财务账册和报表制度,拟定了一套完整的村财政实施方案,由太行三专署正式下达各专县区村执行,当地村财政的管理状况因此有了很大改变。
“战胜敌人在经济战线上”
谈起学校的政治文化建设,郝雪廷动情地说,华北财校的政治工作特别强,文化氛围特别浓,许多方法至今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政治工作和党组织的建立上,学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总校设政治处,分校设训育科,队设正副指导员;校部设党总支委员会,队设党支部,班设党小组。党组织有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共产党员不但处处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而且分工负责学员的政治思想工作。例如,政治处主任彭胜昔多年从事政治思想工作,他经常走访教职员工和广大学员,只要发现苗头性问题就及时加以疏导解决。华北财校政治处还经常邀请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领导到校讲党课。邓小平、刘伯承、杨尚昆、彭德怀、左权、罗瑞卿、陆定一、王东明等首长都到校作过形势和任务的报告。
充分而务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定了学员们抗战必胜的信心,增强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师生们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活充实,文体活动也十分活跃。办学习墙报,开展篮球比赛,排练话剧、歌舞、秧歌、鼓书等文艺节目,深入乡村宣传演出……在华北财校,每当上课前、集会时总是歌声嘹亮,班级之间的相互拉歌呼喊声此起彼伏,校长和师生同声齐唱雄壮的抗日歌曲,激励着大家的抗日热情。
说到这里,郝老师拿出了他搜集到的《华北财校校歌》,当场朗读起来:“西临太岳东太行,慷慨悲歌壮北方……”这首让人热血沸腾的校歌,由时任华北财校教育长的周子明(又名柳林)作词,给硝烟弥漫中的学员带来很大的鼓舞。在慷慨激昂的朗诵声中,笔者瞬间理解了之前采访几位财税老前辈时,他们激动的神情和眼中的泪花。
其中一位接受采访的老干部叫魏友桂,出生于1926年,今年已经96岁高龄,曾任原太行区税务局税政科科长、原武乡县政府财粮科干事。魏老毕业于北方大学财经学院,而北方大学就是由华北财校发展而来的,1946年5月—1948年3月魏老在这所学校学习。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魏老说,尽管他们当时的学习条件也很艰苦,但与抗战时期的华北财校相比要好很多。由于日寇经常“扫荡”,当年的华北财校课堂上经常是讲课声伴着枪炮响,上课地点也常常在驻地和大山之间来回转移。严酷的环境,练就了老师们能见缝插针利用行军途中短暂的休息时间进行授课的本领,学生们也养成了一停下来就认真听课的自觉性。战争的紧迫、抗敌的热忱,使得“战士+学生”的双重身份得到每位学员的认同。战事吃紧时,学员纷纷要求上战场杀敌,但是八路军总部考虑到经济人才是根据地的宝贝,不仅不允许他们轻易上战场,还派警卫部队来掩护学员,尽量给他们创造安定的学习环境。学校也组织师生学习游击战术,面对敌人包围时化整为零分散突围,转移途中站岗放哨加强警戒。在部队和学校、学员的共同努力下,虽然经过多次转移、突围,但财校师生没有损失一个人。
一天的寻访结束了,回程途中,望着车窗外一座座屹立的山峰,耳边不禁又回响起那雄壮的声音——“西临太岳东太行,慷慨悲歌壮北方。热血似烈火,意志坚如钢……”眼前仿佛看到了一队队目光炯炯、神情坚毅的威武之师,穿过80多年的不朽时光,在崇山峻岭中行进。他们的信仰、理想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致敬和追随!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
华北财校校歌
西临太岳东太行,慷慨悲歌壮北方。热血似烈火,意志坚如钢。驱逐倭寇出中原,战胜敌人在经济战线上。四千年的封建势力,结合着一群帝国主义,这是我们的革命对象,要把它们从经济基础上一扫光。科学技术作兵器,马列主义是武装,在这华北广大的土地上,建设起经济堡垒,以战养战不逞强。自力更生作出发,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是方向。我们还要为社会主义而斗争,那是最高的理想。同学们!我们不做亡国奴,要为人民造乐土。这任务,这伟大而神圣的任务,落在我们的臂膀上,同学们,勇敢去担当!让胜利之花,在我们面前辉煌,在我们面前辉煌,辉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