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税官周敦颐

2022年12月19日 版次:08        作者:栾萌 融亦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中的千古名句广为传颂,作者周敦颐也因这一名篇为人们所熟知。可鲜有人知道,这位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名文学家,年轻时曾是“摄市征局”税官,其爱莲思想彼时已有萌芽。

宋庆历元年(1041年),年仅24岁的周敦颐被派到袁州萍乡县卢溪镇“摄市征局”,代理卢溪镇的税厂(当时对税务衙门的称呼)事务,在这一职位上,他一心一意,尽职尽责。

根据当时朝廷规定,卢溪镇市征局对私营贩运货物,在当地交通要道、河津渡口以及城镇交易市场收税——宋朝政府称之为商税。史料记载,当时“行者赍货,谓之‘过税’,每千钱算二十;居者市鬻,谓之‘住税’,每千钱算三十,大约如此”。

作为税官的周敦颐,每天一早就来到衙门理事,处理一些商人逾期缴税、拒绝缴税事宜,到下午,一天“过税”“住税”各收多少也要进行汇总。为了履行职责,完成朝廷交办的任务,周敦颐有时也要与萍乡县衙门的官员进行联络交流。

公务之余,周敦颐更多地寄情山水、遍览群书。某一日他悠游乡野时在附近山脚看见一棵硕大的荆柴,文思迸发,回家后马上写下一首《咏莜山石荆柴王》:“莜山石上荆柴王,世间只此别无双。久经沧桑风骨在,苍劲挺拔傲雪霜。”

这首吟咏荆柴王的诗,与周敦颐后来传世名篇《爱莲说》中的佳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两者思想内涵有相通之处。作为理学大师的周敦颐,其基本的人生哲学,在这时已经形成。

当时,周敦颐在市征局衙门附近水域广种莲花,碧叶田田、亭亭玉立。他的爱廉守洁之风,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为后来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庆历四年(1044年),因监税成效显著,28岁的周敦颐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周敦颐一生为官清廉,始终恪守着儒家君子的道德标准。北宋中叶吏治腐败,贪腐盛行,而周敦颐为官30余载,没有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始终按照自己提出的“明通公溥”“公于己者公于人”的原则办事,从不为自己谋私利。

《爱莲说》是周敦颐“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光彩一生的真实写照。千年来,人们对《爱莲说》传颂不绝,是内心深处对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对高尚品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