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源”劳模创新工作室:

创新,一切为了纳税人

2023年01月09日 版次:03        作者:严睿烝 本报记者 虞立教

“培源”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10月,现有成员10人,40岁以下青年占比为70%,2022年6月被浙江省舟山市总工会命名为“舟山市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室领衔人乐玲,女,54岁,1990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国家税务总局舟山市普陀区税务局税政二股一级主办,曾获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浙江省百名岗位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上,浙江舟山群岛犹如一串明珠,散落在海面。蔚蓝的大海,给舟山带来了发展现代海洋城市的条件。2011年,舟山群岛新区成立;2017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舟山。因海而兴,向海图强,从耕海牧渔的东海渔村到孕育海洋经济的千岛之城,舟山大步迈向新蓝海。为了更好地服务舟山经济发展,国家税务总局舟山市普陀区税务局以“劳模引领、群雁齐飞”为导向,建立了“培源”劳模创新工作室。

初心坚守:一个守望海岛税收的奋斗团队

2018年,国家实施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时任舟山市普陀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副所长的乐玲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机构刚刚合并,许多税务干部在处理复杂业务时经验不足,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舟山普陀,7万余户纳税人分散在40多个大大小小的海岛。纳税人离岛办税往往车船劳顿,办税成本较高。如何在征管体制改革的重要时刻,快速完成业务大融合,提高纳税人离岛办税的效率?乐玲回忆说:“仅靠一个人很难解决问题,所以我就提议建立一支队伍,群策群力。”

以此为契机,国家税务总局舟山市普陀区税务局党委于2018年10月成立了以“涵养税源、服务海岛、培养人才”为初衷的“培源”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甫一建立,6名成员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业务流程的梳理工作中。为了不影响日常工作,加班成了常事。工作室成员回忆说,那时下班后的工作室,灯一直亮到后半夜,还时常传出激烈的讨论声。10天后,工作室完成了舟山市普陀区征管体制改革业务指导汇编,对指导当地税务部门做好事合、人合、力合、心合的“四合”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作室积极响应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号召,立足税收职能,参与“小岛你好”共同富裕行动计划,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特色农旅产业培育壮大、绿色零碳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探索全链扶持机制。

在研究登步岛黄金瓜产业链的过程中,工作室围绕黄金瓜的“一生”,编制了《黄金瓜“四季”税惠手册》,与当地合作社建立“一季一会”助农机制,为39家“领头户”定向提供土地租赁、销售开票等涉税帮扶。在工作室的助力下,登步岛黄金瓜种植规模一年间从80余户、300多亩增至120户、500多亩,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此后,工作室又陆续推出“月岙梭子蟹”“盐碱海水稻”等服务专案,全力助推海岛产业升级、渔农户获利。

倾心赋能:一个助推自贸区建设的创新团队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舟山后,当地经济迸发强劲活力。在乐玲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团结一致,做好纳税服务,不断提高办税效率,助推自贸区建设。

海岛的特殊地理环境带来纳税人“办税难”的问题。随着自贸区内企业业务往来越来越频繁,纳税人对于简化办税流程的呼声越来越大。如何减轻企业办税负担,成为摆在普陀区税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2020年,工作室吸收了来自信息中心、风险管理等部门的人才,开始立足纳税人智能办税需求,研究提高海岛纳税人办税效率的方法。

工作室成员对各类报表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推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智能辅助申报服务”,自动为纳税人生成纳税申报数据,实现“一个数字不用填”的“一键式”智能精准辅助申报,申报耗时从半个小时压缩到10秒钟。该项工作被国务院作为自贸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这种‘一键’申报的形式不仅非常方便,而且准确率很高,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们日常办税的压力。”浙江光信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沈良波说。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后,工作室的发展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团队成员开始主动在日常工作中寻找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等各方面的不足,积极利用智能化办税寻求创新。

第二税务所的陶海霞在工作中发现,由于征管资源有限,区局很难对体量规模较大的企业及项目开展全流程的监管和服务。这一问题提出后,立即引起团队关注。经过多次调研座谈,工作室提出建立“项目管家”机制,培育优质税源。

工作室通过组建“全融合”业务专家团,建立招商引资前置审核关卡,为政府布局产业、制定政策提供支撑;推出“培源联系卡”“培源云课堂”“培源直通车”等利企服务举措,快速响应企业涉税问题;向浙能LNG项目、宝龙综合商业体项目、万洋众创等自贸区重点项目选派“驻企服务员”,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助推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落地提速25%以上。

“坚持创新始终是工作室的追求,只有创新才能让我们赶上甚至超前纳税人的需求。”乐玲说。

匠心传承: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的团队

“要让工作室始终保持创新动力,我们需要不断吸纳青年干部,把日积月累的实务经验传授给他们,尽快让他们独当一面。”乐玲说,她相信青年干部会在不断创新的税收实践中找到工作价值。

2021年,国家出台了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等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为了方便离岛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刚刚加入工作室不久的青年干部缪佳翰主动请缨,和市级劳模、税务干部郑金岳一同承担18家离岛企业的走访工作。为了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两人争分夺秒推进走访进度。“郑老师常年扎根基层,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和他一起工作,我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缪佳翰说。

在普陀六横张家塘村,舟山市佳尔灵仪表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沃连国对两人的来访很是欣喜,他说:“我们既有先进设备的采购,又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经过税务部门现场指导后,我们很快就捋清了政策细则。”

除了政策宣传和解读,缪佳翰和郑金岳还注意收集企业在转型升级、销路拓展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诉求,完成了对典型企业的深度调研报告。这一成果为舟山市普陀区税务局加强离岛企业管理,涵养高质量税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理论到实践,“培源”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青年干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年来,普陀区税务局通过“老带新”,完成“海洋时代电子商务增值税征管方式研究”等课题10余个,2篇论文获评“浙江省优秀学术研究三等奖”,形成的船舶修造、水产等专题分析报告获得地方党政领导肯定性批示13次,其中关于“碳达峰”的报告被转报至中办、国办。

由该局青年干部牵头建立的“内部指标+外部因素”指标评定方法,深挖疫情期间处于成长期但暂时无法获得授信的小微企业,精准帮扶小微企业克服“融资难”问题,实现小微企业贷款金额由5000万元到2.8亿元的跨越。

“始终围绕‘人’的需求,时刻关注‘税’的变革,我们致力于在支持地方发展过程中持续输出税务智慧,将‘劳模红’与‘税务蓝’深度融合,让税收政策发挥出更大作用。”乐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