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闽西民俗文化留一个基因库

2023年01月09日 版次:07        作者:甯元乖

作为国家税务总局宁化县税务局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我喜欢游走于田间乡野,让心灵回归自然,并用语言文字和影像记录点滴收获。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流传于闽西乡野的一些民俗正在不知不觉中流失,这些民俗中携带的特有文化基因,也逐渐随之消亡。了解到这些,我痛心之余感到一种紧迫——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记录并保存闽西客家即将消逝的风土民俗。于是,业余时间我开始奔走在闽西大地,试着用笨拙的镜头记录乡村故土的模样,留下乡村民俗的基因。

2018年至今,我先后拍摄了《玉扣纸》《老族谱》《砻谷纪》《七圣庙》《保苗祭》《摆五方》等10余部纪录片,有些如今已成为研究消逝的闽西客家民俗的最后一扇“窗”,相关作品被国家图书馆、中国民族博物馆、栗宪庭电影基金、香港中文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国内外机构和高校收藏。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费力地拍纪录片?我想,中国的乡村生活是鲜活的,同时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尽管时间不断变化,社会不断变动,但均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要土地还在,乡村就永远有自我修复和更新的能力,其中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信息。我努力试图“扫描”下这些文化信息,有时候感觉自己像在造一艘诺亚方舟,尽力为乡村民俗文化留一个基因库。

《玉扣纸》《老族谱》《砻谷纪》记录的是正在消逝的民间技艺技能,《七圣庙》《保苗祭》《摆五方》记录的是大多数客家人已嫌复杂而弃之不用的民俗庆典……我对镜头中的一切都抱有尊敬,只想用最真挚的感情,记录下最真实的生活画面。我认为,只有尊敬每一种生活的形态,才能最大程度为民间保存真实文献。我的朋友、艺术家孔德林说,“甯元乖的野心是关于闽西宁化民间信仰谱系的全面扫描”,因为扫描的对象在渐行渐远,有时候这份天真里带着一种纯真的悲哀。

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2019年我成为税务局派驻该村的驻村干部。驻村期间,为更好推介延祥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我参与编导拍摄中央电视台《乡间一年:延祥》纪录片,近年还参与并主持了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节日影像志”多个纪录片项目。

到现在,我已拍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木活字和罗盘相关的纪录片,希望在新的一年,我能有机缘把“火药”计划完成。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宁化县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