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海拔3500米的川西北高原是藏羌回汉等各民族同胞的家园,这里多民族文化水乳交融,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孕育出藏香制作技艺、藏医药、羌绣、藏戏等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道路上,国家税务总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税务局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相关部署要求,落实落细系列税费支持政策,以税惠红利和贴心服务助力非遗产业蓬勃发展,让非遗文化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贴心服务“香”飘万里
“藏香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具有除味杀菌、凝神醒脑、有助睡眠的独特功效……”在阿坝州慈愿民族传统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里,藏香非遗传承人谢拉正在为游客讲解藏香的历史和制作工艺。
阿坝州慈愿民族传统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藏香文化研究、技艺传承、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生产加工企业,是当地藏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和乡村振兴重点企业之一,先后获得四川省十大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四川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荣誉称号,其产品因采用天然原材料和纯手工制作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海内外。
“这几年藏香产业的加速发展,离不开税务部门的贴心服务。”谢拉介绍说,“每当有新政策出台,‘阿古登巴’税费政策宣传小队就会上门服务,送来藏汉双语政策‘大礼包’,还手把手辅导我们使用电子税务局、发票寄送等,十分贴心。”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区内有3.6万户纳税人,其中藏族、羌族纳税人占比达91.5%。当地税务部门组织精通藏汉双语的税务干部建立了“阿古登巴”税费政策宣传小队,下沉至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马尔康、黑水等6县(市)藏乡羌寨开展藏汉双语辅导,开办“卓玛办税缴费”藏汉双语巡回培训班,及时为少数民族纳税人缴费人送上税费政策干货。
税收大数据“绣”出致富路
羌绣是羌族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也是留存至今最为鲜活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汶川依然圆梦羌绣加工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门生产和销售羌绣的企业,其产品针法精细、色彩精美、构图精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022年,我们的商品积压,绣娘收入没着落。税务局了解情况后,利用税收大数据帮我们牵线搭桥,在浙江找到了销路,帮助我们及时回笼资金,缓解了经营压力,也保障了绣娘的收入。”该合作社负责人陈双全说,目前,合作社已带动20余名绣娘走上致富路。
“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作用,运用增值税发票数据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帮助企业找到合作伙伴,是我们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据阿坝州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受地理位置影响,州内各种非遗文化产品都面临着销路窄、销量低的困境,阿坝税务在税费服务支持中心成立了税收数据支撑团队,依托征纳互动平台,联动成都、德阳、宜宾乃至浙江省多地税务机关,帮助企业精准找到生意伙伴,让他们从“红海”走向“蓝海”,让更多的非遗文化产品“搭乘”大数据走进千家万户。
“税务部门利用税收大数据优势,帮助生产非遗文化产品的企业找到合作伙伴,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销售难题,为我们汶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汶川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三郎旺姆评价说。
税惠红利“舞”动新精彩
随着九寨沟旅游的逐步恢复,到九寨千古情演艺厅观看藏戏表演的游客也逐渐增多。
“2017年的地震让我们演艺中心损失惨重,大量资金投入到了灾后重建。逐步恢复对外经营后,又受到疫情影响,我们的收入也大幅下降,现金流十分紧张。”在阿坝州九寨千古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卞兴亮看来,这几年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艰难的几年。“多亏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及时到账的11万元留抵退税款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他说。
为了让企业快、准、稳享受到系列税费支持政策,阿坝州税务局在坚持“短平快优九个一”工作法的基础上,依托征纳互动平台,建立税务人联系纳税人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分类型、分片区、分项目,将税惠政策精准送达纳税人,辅导纳税人全面准确享受政策红利。
“有了税惠加持,我们将走得更加从容。接下来,我们将遵循藏戏传统,创作更多的藏戏节目,让到九寨沟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不仅能看到九寨的美,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卞兴亮说。
旧岁有枝皆硕果,新年再进百尺竿。展望2023年的纳税服务工作,阿坝州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何国川表示,该局党委将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落实落细税务总局和省局相关部署要求,紧扣“诉求响应提质”“政策落实提效”等6个方面,细化措施举措,让暖心贴心温馨的服务在净土阿坝更加深入,助力非遗文化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舞台走得更加从容、更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