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鑫,国家税务总局安阳市文峰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获得过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河南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青年卫士”等荣誉称号,2022年获评河南省“最美税务人”。
一个曾经缺钱、缺人、缺产业的典型豫北贫困村,何以成为连续3次被央视报道的“明星村”?一个全村只有2000余人、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的偏僻村,靠什么吸引100多名青壮年回乡就业?曾经的驻村第一书记,国家税务总局安阳市文峰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常鑫给出了答案。
驻村,先上好“农活”这堂课
常鑫曾担任过国家税务总局安阳市税务局驻汤阴县伏道镇后攸昙村第一书记。2017年11月刚到后攸昙村,他就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逐户逐人走访倾听,全面梳理了村农业现状、耕地面积和剩余劳动力人员构成、学历水平等情况。
然而,常鑫很快发现,虽然自己工作卖力,但村民和自己总有些距离感。一次,在走访贫困户王文亮时,他找到了原因。“王文亮拿着一袋农药,问我这个牌子好不好,我当时一下子就被问住了。”常鑫说,由此他意识到,对驻村干部来说,“干好农活”是必须掌握的重要一课。
说学就学,驻村不到半个月,常鑫就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驻村帮扶等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熟记于心,并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与村民一同下地干活儿。“秧苗如何插”“稻谷怎么打”“不同土壤啥性质”……在田间地头,他虚心向村民请教,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随着脱贫致富的帮扶思路逐渐清晰,常鑫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办好农村的事情,必须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此,常鑫把班子建设紧抓在手,积极带领村“两委”开展党组织各项工作。他还创新实施驻村干部“周例会”,将对村民的服务方式从“轮值坐班”变为“点单式”“一对一”,很快调动起村“两委”班子的活力。
种地,也要走“智能”之路
经过前期摸底调研,常鑫了解到,后攸昙村民仅靠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生,基本没有其他收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村劳动力缺失、村里各项建设发展缓慢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常鑫带领驻村工作队积极想出路、找门路,召开数十次村“两委”会、党员会,明确“找项目、强农业、筑巢引凤”的“造血式帮扶”新方向,把开展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作为开展驻村工作的“头号工程”。
2018年初,常鑫带领驻村工作队,实地考察了光伏发电、艾草种植等十余个扶贫项目,在反复对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与一家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安阳全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提供的植保无人机技术,投资少、操作简便,作业效率为人工作业的30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如果组建一支咱们自己的无人机飞防队伍,让村民学技术、当飞手,就可以有效拓宽村民收入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走一条新型转型之路。”在村“两委”会上,常鑫提出了这项建议。
可是最初,村民对无人机项目因缺少了解,并不信任。为此,常鑫只好带领工作队,白天组织村民代表前往企业观摩考察,千方百计引导村民树立新理念;晚上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讲前景,为群众打开致富门。
好不容易说服了村民,他又马不停蹄往市里跑,反复对接、协商,说服企业免费为村里举办“植保无人机操作培训班”。2018年3月20日,10架崭新的植保无人机如约送至村里,后攸昙村第一个村集体经济实体——“精忠飞防大队”应运而生,创造就业岗位百余个。
近年来,随着“精忠飞防”的牌子越叫越响,后攸昙村的飞防作业已遍及黑龙江、新疆等全国多个地区,并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多次报道。
致富,还需打造“明星”项目
村民富了口袋、开了眼界,家家户户的烦心事少了,干劲更足了。如何让更多留守人员守着家就业?常鑫留意到,村里的妇女几乎人人都会做手工布鞋,便萌生了打造手工布鞋产业品牌的想法。
说干就干。常鑫召集妇女们手工制作布鞋、鞋垫,鼓励她们结合汤阴县文、武、医“三圣文化”和邶城“千年爱情圣地”等地域文化特色,把“婚姻”“养生”“亲情”等元素创新融合到产品当中,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打响了“富道养生鞋垫”产业品牌。靠着勤劳的双手,妇女们成为家庭致富增收的新力量。该村艾绒养生鞋垫还被评为十佳“安阳礼物”。2019年6月,后攸昙村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2年9月,常鑫驻村工作期满,回到安阳市文峰区税务局担任党委委员、副局长。村文艺宣传队特意为他编了一出戏——《希望常书记落户到俺村》。这是乡亲们发自内心的赞誉,也是“老百姓在干部心中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分量就有多重”的生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