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

2023年01月30日 版次:07        作者:蒋静波

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之中,春节因其多层次的味道,留给人最深刻的记忆。

那是清淡生活中飘来的浓浓酒香。农历十一月月半以后,我们村几乎所有人家都开始酿酒,村庄上空弥漫起蒸糯米饭的清香。冷却的糯米饭与秋制的酒曲重逢相融,月余后,满村氤氲着浓郁的酒香,让人陶醉不已,那是岁月对人们最热烈的问候。

这还不够,还有浆板(酒酿)来锦上添花。小时候,母亲将拌了酒曲的糯米饭盛在一只面盆中,压紧,中间留孔,用棉被裹起来,两天不到,掀开盖子——呵,说是酒吧,那甜津津、软绵绵的味道和醇香,怎么也尝不够;说是甜品吧,分明又有酒精,一次我贪吃几口,双颊发烫,差点醉倒。

春节前的那段日子,河边那间年糕加工房,人们进进出出,比赶集还热闹。村里五百户人家,按抽签次序做年糕。记忆中,我家做年糕常在半夜三更或雪花飘飞之时。年糕米先被轧成年糕粉,蒸熟后的年糕粉像洁白的雪团,这厢我们手捧“热雪团”大口吞吃,那厢年糕机同时吐出了冒着热气、白花花的年糕。父亲用刀把年糕切成段,我一手捏着一枚野果子或扎在一起的一束稻草芯,蘸着红泥,给每条年糕打上梅花印;一手握一条年糕往嘴里塞,滚烫的年糕比起“热雪团”来多了一番韧劲。

年糕被赋予“年年高”的寓意,其美味也得到众人喜欢。无论是荠菜肉丝炒年糕,还是咸菜笋丝年糕汤,都鲜美、滑口又有嚼劲。当然,加些海鲜更加美味。灶膛煨出来的年糕,外焦里嫩,香气扑鼻,更是别有滋味。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团,吃了汤团好团圆。人们将水中浸泡过的糯米用轧粉机磨成糯米糊,盛放在小缸中,做汤团前一天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沥干水分后,便可用来裹汤团。我家的汤团馅历来用猪板油、黑芝麻和白糖拌在一起制成。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捧起漂着一只只雪白汤团的青花瓷碗,咬一口软糯香甜的汤团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和甜蜜!

这个时节的农村人家,稻谷满仓,庄稼满堆,该收的已收,该种的还在酝酿之中,田野也到了歇息的时候。人们不必整天到田头劳作,有大把的时间坐在天井里晒太阳,聊家常,居家的日子便清闲了下来。

人们捧一只火炉,焐着手脚,手脚暖和了,就往火炉肚里煨一根年糕,或两只芋艿子,或几个小番薯。又或捧一杯浓茶,呷一口,咂一咂,缓缓品味人生的滋味。再到镇上卖掉养了一年的肥猪,扯两块花花绿绿的布,买上各种年货。母亲用新买的布开始赶制罩衫罩裤,或做新棉鞋,我偷偷望上一眼,对明天、对生活多了一分期待。

全家人一起动手掸尘,充满了浓浓的居家味道。母亲在河里洗被褥,洗各种器具。父亲挑水清扫庭院,擦拭门窗、墙壁、灶头,他每年会在这个时候给花格窗换上白窗纸,给被烟熏黑的天花板和墙壁糊上报纸,将门板背到河里洗干净。这个时候,孩子们即使调皮捣蛋,或犯了错误,父母的眼光也是柔和的,家里变得格外亮堂和温馨。

除夕日,肉香一阵浓过一阵,一只只祭盘上,都是热气腾腾的全鸡、条肉、肉丸等,一家人恭恭敬敬感谢诸神带来的五谷丰登,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接着祭拜祖先,在香火缭绕中,孩子们在长辈那里传承了家族记忆,学会了感恩。

空气中,散发着烟火的味道。孩子们拿着新买的爆竹,在路边或天井里轮流放了起来。远方的游子,无论多么繁忙,暂且将重担搁置一旁,迎着飞雪和寒风,在阵阵爆竹声中,回到故乡和亲人身边。父亲温好了一壶新酿米酒,母亲端上了一碗浆板汤团,姐妹递上一块热毛巾,游子身上的风霜霎时融化。一家人说往事,诉亲情,身心温暖如春。

春节的味道,是亲情和幸福的味道,也是童年和故乡的味道,足以温暖一生。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奉化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