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山与一段历史“偶遇”

2023年02月06日 版次:07        作者:林佳睿

好不容易挨到“阳康”,在家憋了许久的女儿吵着要出门。春节假期,我带着女儿到最有“老福州味道”的烟台山转转。

“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音,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这是1923年叶圣陶笔下的烟台山。100年后,这里诗意依然。当然,巷子里再没有车夫和女郎,而是休闲的游人,在咖啡馆里三三两两坐着聊天,在甜品店门口排队尝鲜,在网红建筑前打卡拍照。

一路往烟台山上走,人潮逐渐散去,建筑也更加古朴。一拐弯,一棵很特别的树撞入眼帘。树身斜卧在土丘上,一头老根裸露,一头枝繁叶茂。树背后是一栋洋房,黑檐石墙,圆弧拱门,木制门窗,充满异国风情。

原来,这是曾经的闽海关税务司官邸,门口的解说牌上显示,它始建于1877年,1926年重建。富有特色的建筑,见证的却是中国近代税收一段屈辱的历史。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福州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埠设关,关税由外国人管理。

税务司官邸的第一位主人是美国人华为士,他也是厦门关的第一任税务司。据说华为士不通汉语,工作全凭通事转译。清政府官员闽海关监督(“镇守福州等处将军兼管闽海关印务”)想压缩外籍税务司的职权,但除了经常让常关人员代替税务司人员查验货物外,也没有其他办法。

从二楼的窗户往外望,便可看到山脚下奔腾的闽江。在这栋楼的不远处是法国前领事馆。清朝末期,法国驻福州领事、诗人保罗·克洛岱尔,称这里是“有着玫瑰和蜜的颜色一样的地方”。官邸门前的石碑上,记录着131任闽海关税务司主管官员的名字。看着这些名字,我想到中国那段丧权辱国、积贫积弱的过去。如今,这一切已永远成为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外籍税务司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美丽的风景,提示我们不忘这段屈辱的历史。

遗憾的是,这个官邸和很多主题展览一样“养在深闺人未识”,和山脚下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如果不是偶然相遇,这座和近代税收历史密切相关的旧址,也不会引起我的注意,更不用说吸引像我女儿一样对税收历史知之甚少的小学生。

税史旧址,是进行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烟台山与闽海关税务司官邸偶遇,不禁让我想到,文化展览特别是税务文化展览应该怎么走到普通人身边,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