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一河诗画 满城烟花

2023年02月08日 版次:03        作者:本报记者 肖江浩 通讯员 罗舜爱 刘礼 李添莹

身长1.2米左右,点燃后犹如机关枪一般,一发接一发朝天空射出斑斓的彩珠……2023年春节期间,许多年轻人爱上了这款名为“加特林”的浏阳花炮。

“加特林”的蝶变之路

在被誉为“中国花炮之乡”的湖南浏阳,花炮生产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但说起现代化转型,近10年才形成突飞猛进之势。

浏阳市南大烟花制作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守俊介绍,传统模式下的烟花生产,存在产品单一和安全隐患等弊端。“过去多是在家庭小作坊生产,几十道工序分散在家家户户,制作、保存和运送过程都伴随一定的安全隐患,质量也难以把控,更别说产品创意和技术研发了。”

浏阳当地政府对花炮产业进行安全整改,一批挺过“阵痛”的企业,开启了生产技术蝶变之路。

南大烟花一路从创新中走来。作为较早生产“加特林”烟花的企业,他们成功将每支价格一两元鲜为人知的“彩珠筒”升级为一两百元的爆款“加特林”。2022年,该公司卖出“加特林”烟花100万支,相关收入占全年销售额的1/3。

“烟花价格的确不低,这主要因为投入成本很高。”浏阳市海龙烟花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湘红说,花炮企业要想实现产品推陈出新,必须从安全保障、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当然,这也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资金压力。”陈湘红说。

随着减税降费力度不断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逐步提高,花炮企业收到越来越多的政策“红包”。

“得益于浏阳市税务部门的政策宣传辅导,2022年,公司享受到增值税留抵退税、‘六税两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一年下来省下了200多万元。”陈湘红说,他们把这笔资金用于后续的技术改进和产品研发。

从“卖产品”到“卖创意”

“烟花不是简单地升起、燃烧、落下,而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体。”东信烟花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钟自奇告诉记者。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9个焰火“脚印”,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迎客松”“蒲公英”等创意焰火,东信烟花不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推动了科学与美学的“完美邂逅”。

当消费者特别是青年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听响动”,而是对“看表演”有了更高需求,花炮产业也站在新“风口”上。钟自奇等花炮人开始进军专业燃放市场,花炮产业由过去的“卖产品”变为“卖服务”“卖创意”,不断走向价值链高端。

企业发展壮大了,在税费政策适用上有什么要注意的?“了解到我们的问题后,税务部门多次上门开展针对性辅导,并帮助我们享受税费支持政策。可以说,这些政策让我们坚定了转型升级的决心。”东信烟花财务部长江家资说。

据统计,2022年,浏阳烟花企业在国内外燃放节庆焰火超过500场。其中,由湖南花火剧团有限公司推出的“焰遇”系列嘉年华活动率先打造了“烟花+艺术+文旅”跨界经营模式,将烟花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

“税务部门将结合浏阳花炮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行业税收服务方案,以更精准的政策、更暖心的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税务总局浏阳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谭林说。

如今的浏阳,一座座精美的“烟花小屋”散落各处,青年情侣可以在此近距离观赏体验富有个性的小型“烟花秀”;坐落在浏阳河畔的以焰火体验为特色的主题营地,成为众多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一河诗画、满城烟花”正在这里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