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税务驻村工作队助建“乡愁记忆馆”——

把“税务蓝”融入红土地的记忆里

2023年02月10日 版次:02        作者:本报记者 肖江浩 通讯员 蒋秀德 吴秋霞

小马灯、竹编农具、侗族百褶裙,还有犁、耙、镰、锄等农耕农具……刚刚过去的兔年春节假期,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陇城镇陇城村的“美丽乡愁记忆馆”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参观,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农具老物件记录了陇城村农民辛勤耕耘的往昔。

75岁的村民石孝荣时不时就会到乡愁记忆馆来看看,他感慨地说:“看到我们以前使用过的老工具,感觉很亲切。非常感谢税务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建设乡愁记忆馆,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好事!”

助建乡愁记忆馆,留住侗乡特色文化

位于湘、桂两省(区)交界处的陇城村,是一个传统的侗族群众聚居村落,也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从广西进入湖南的第一站,著名的“通道转兵”革命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这里仍然保留着淳朴的民风民俗,承载着当地侗族同胞很多乡愁记忆。

2021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怀化市税务局选择陇城村作为乡村振兴工作联系点,并派出4名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帮扶。怀化市税务局驻陇城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于绍安介绍,他们进驻陇城村后,在走访中发现村民家里废弃了不少过去生产生活用的老物件,具有非常浓郁的侗族文化特色。为了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留住村民的乡愁与记忆,工作队向村支两委提议建立乡愁记忆馆,把这些老物件保护起来并展示,获得了当地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经过一年的努力,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建成了“美丽乡愁记忆馆”。当126件颇具侗乡地域特色和侗族生活习惯的物品一一呈现时,受到了侗族群众的欢迎,也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在“美丽乡愁记忆馆”,一台很有年代感的手工纺织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纺织机的捐赠者、83岁村民石万英老奶奶面带笑容地向记者讲述纺织机背后的故事——那是她当年与丈夫的定情之物,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手工纺织机是勤劳的侗族同胞自己动手织布,进而制作侗族服饰如侗锦、侗帕、头巾等的必备工具,承载了传统侗族服饰织造手艺。石万英老奶奶一边讲述,一边和自己的儿媳一起操作机器,为大家展示轧棉、揉棉、纺线、织布、印染、锤布、缝纫、制作服饰等织艺的全过程。

既要“产业兴村”,又要“文化立村”

于绍安告诉记者,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产业兴村、文化立村”这一直是工作队推进乡村振兴的理念。“建设乡愁记忆馆,就是把乡愁植入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加大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让人们从乡愁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和力量。”他说。

驻村帮扶一年多来,工作队坚持既要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又要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的产业发展理念,帮助陇城村大力发展罗汉果、茶叶产业,组建了村集体企业——览广建筑公司,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22年,村里产业和企业为村集体创收45万元,还同时带动了村民致富。于绍安表示,工作队将继续加大精准帮扶力度,助力陇城村加快罗汉果、茶叶以及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帮助村建筑工程队招揽更多的业务,吸引更多有情怀、有担当的老乡回家乡建故乡,争取早日建成美丽乡村。

值得一提的是,“美丽乡愁记忆馆”融合了红色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乡土文化的特点,被当地政府列为中小学生学习教育的实践基地,吸引了不少附近村民和远方的游客前来参观,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游客的增多直接带动了村里的旅游经济,不少村民开始办起了农家乐,陇城村村民又多了一个增加收入的渠道。”于绍安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