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不完的中国故事

2023年02月13日 版次:05        作者:史航 本报记者 高晗

充满“想象力”“贴近感”,会讲故事,是网友对《中国奇谭》广受欢迎的一致看法。讲中国故事的动画很多,但要能讲到人的心坎上,又让人眼前一亮,离不开《中国奇谭》创作团队对“中国风”的独到把握。

传承中国动画根脉,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贴近现实生活,成为《中国奇谭》的“成功密码”。

“动画”讲述的中国故事

提到《中国奇谭》的出品方之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无数看着《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长大的70后、80后、90后都会会心一笑。

上美影出品过一系列精品动画,得到观众的肯定: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第一部彩色有声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以及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等影片,均获得过代表大众好评的大众电影百花奖和多项国际奖项。

《中国奇谭》也延续了上美影经典动画的特质。它是上美影坚守创作精神的产物,也是对“中国风”的全新阐释,让观众直呼:“熟悉的上美影又回来了!”

单看《中国奇谭》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美影的经典佳作、1983年播出的动画长片《天书奇谭》。

《中国奇谭》一共有8个故事。其中《鹅鹅鹅》的导演胡睿就是《天书奇谭》的“铁粉”。胡睿上小学时第一次看到《天书奇谭》,他为里面的艺术造诣所震撼,对片中瑰丽的奇幻世界充满了憧憬。特别是其中的瘸腿狐狸精阿拐让他印象深刻。“这么多年了,他去哪儿了?”带着这个问题,胡睿在《鹅鹅鹅》中特地让腿受伤的狐狸公子单腿跳了两下,以致敬阿拐。

《中国奇谭》的构思缘起于2020年底,当时上美影在上影集团的“精品内容”战略激励下,决定为2022年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厂65周年策划一个项目,立足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很多人说《中国奇谭》让他们看到了曾经熟悉的上美影,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是因为在创作阶段,一场传承的“接力”就已经展开。常光希、周克勤、凌纾等创造过中国动画史上经典作品的老动画人,在影片创作的各个阶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这些不擅长使用电子产品的老人,甚至一笔一划将自己的建议写成信件,带给导演。

《中国奇谭》总制片人李早说:“别以为这些老艺术家会保守,他们说得最多的反而是‘再大胆一点,再放开一点’,这给了年轻人莫大的鼓舞。”

“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是上美影秉持的创作精神。《中国奇谭》像是对那些热爱中国动画的观众的一次回应。中国动画走过百年时光,仍在不断打磨精品,用更丰富多样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赋予“中国风”更多意蕴

两年,《中国奇谭》创作团队带着迥异的知识结构、背景经历、艺术风格,用一样专注的匠心认真做动画。剪纸动画、定格动画、三维动画……他们创作时将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美术的审美定位,却没有囿于对“中国风”的刻板印象。

“你每天出门不会琢磨半天自己穿什么才会像是中国人吧?不需要琢磨,因为本来就是。”总导演陈廖宇认为,“中国风”也好传统美学也好,不能被标签化,它是一个动态的东西,只要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忠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就是“中国风”。

不论是小猪妖、书生还是狼女,他们在中式想象力中被赋予“新世代”的语境。他们的形象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让人觉得亲切,他们的所思所感又在用深入的思考拓展着中国故事的表达边界。

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一反传统叙事,将主角的视角放到一只籍籍无名的小猪妖身上,活脱脱演绎了一出“小猪妖职场生存记”。很多看完这集的打工人纷纷表示,仿佛从小猪妖身上看到了自己。

没有红灯笼、中国结,第二集《鹅鹅鹅》的中国元素都藏在细节和大量的留白中。譬如,动画背景致敬了米芾的山水画《潇湘奇观图》,鹅仙脸颊上的胡须妆则对应着中晚唐时仕女们盛行的“血晕妆”……还有人“扒”出故事的原型其实来自南朝梁吴均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第三集《林林》运用了定格动画这种比较接近木偶剧的方式,打破了三维动画的流畅感,既保留水墨风的留白韵味,又保留计算机动画在细节和透视层面的优势。三维是写实的,水墨是写意的。在看似矛盾的两种技法之间,导演却找到了突围路径。

导演杨木说:“我们提取水墨画中低饱和、灰调色彩、散点透视,以及光线处理上抹去了修饰性的灯光等风格,应用在三维动画上,让两种画风在求同存异中美美与共。”

“反套路”的创作方式,赋予“中国风”更多意蕴,让人不禁感叹:原来“中国风”还可以这样。

与时代并肩前行

《中国奇谭》的“中国”,不仅是山水画和传统小说代表的“中国风”,更是立足时代、贴近群众的“中国声音”。近年来,国内观众对“文化自信”“包容多元”“关注现实”的审美倾向,或将成为未来中国动画的一大发展趋势。

《鹅鹅鹅》中欲望的沦陷、求而不得的怅惘,引发着物质丰富但精神贫瘠的现代人的反思。《林林》的故事从表层看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主题,但更深层次则聚焦了“自我认同”的深刻议题。《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则从村里娃的幻想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逐渐冷清的现象。关注普通人的心灵世界、关注现实话题,是《中国奇谭》掩映在“中国风”背后的精神内核。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不仅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文化建设的要求,更是好的文化作品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理由。

上海影视(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说:“目前,经过市场的检验,观众的喜爱已经为《中国奇谭》的后续创作与IP开发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中国奇谭》已经在筹拍第二季,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原创本土动画IP,‘中国奇谭’正在线下市场激活中国动画的想象力消费。”上影旗下的上影元文化公司,承担着作为上影IP开发主平台的使命,策划上架的一批“中国奇谭”衍生文创,都已成为热销“爆款”。

1922年,由万氏兄弟制作的1分钟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成为中国动画的开端;100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砥砺前行,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佳作,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了讲不完的中国故事,如何让中国故事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既叫好又卖座,需要更多深耕传统文化土壤、与时代共鸣的创作者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