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升税费支持政策精准性

2023年02月22日 版次:05        作者:赵福昌

相对于“加力”而言,税费支持政策更多体现在“提效”上,要求增强其精准性和针对性。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积极财政政策兼具稳增长与调结构功能。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应准确把握“加力”和“提效”的着力点,协同发力,更好发挥政策效能。

如何理解加力提效

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强调统筹是相较于2022年而言的,2023年经济形势预期转好,财政收入相对高幅增收就可以有更多资金支出,将为政策加力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撑。以此为基础再考虑2023年可能的赤字率上调、专项债规模超过上年预算数及扩大使用财政贴息等政策,统筹看支出强度预期增加明显。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预期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超过2022年预算规模,同时扩大专项债适用范围,扩大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带动扩大社会投资,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提效,就是要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效能。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助企纾困。综合考虑助企纾困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税费优惠政策能延尽延、能缓尽缓,确需退出的要做好实施设计,注意提高精准性和针对性,用好有限的政策空间。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支出效益。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重点领域,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三是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强化治理协同,提升政策统筹效能,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避免“个体理性、合成谬误”,防止出现单项政策看都是合理的,但是合在一起就会“过”或“不及”的现象,政策协同发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税费政策“提效”的重点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充分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

整体看,2022年税费支持政策远超预期,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力度空前,在助力企业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22年全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6万亿元,超过2021年全年办理留抵退税规模的3.8倍;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其中新增减税超8000亿元,新增降费超2000亿元;办理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

2023年,税费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力,应主要体现在增量税收政策向2023年平移延续,并且争取能延尽延。因此,对于“加力提效”的要求,税费支持政策作用将更多体现在“提效”上。在有限的空间内,税费支持政策需要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优惠政策拓展空间。

一是精准“滴灌”市场主体,增强其发展内生动力。政策要聚焦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精准扶持困难行业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延续和优化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措施,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应常态化、固定化;接续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接续落实关于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稳投资与促消费并行,在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基础上,可考虑继续对部分乘用车推出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二是针对退出的优惠政策要做好政策实施设计,避免政策叠加效应。强化2022年与2023年减税降费政策衔接,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该加强的加强,防止出现政策断档、政策急转弯。例如,缓税费政策停止,则纳税人缴费人既要缴纳当期税费,还要补缴前期“缓”的税费,容易形成叠加效应。所以在此类政策上要避免“一刀切”,充分考虑不同企业情况,给出一段可选择的政策退出期。

三是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协助保障政策落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完善优质便捷的税费服务体系,积极拓展线上服务范围,持续提升线下服务水平,进一步精简涉税费资料,减轻办税缴费负担,提升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完善一体化落实机制,更好保障税费优惠政策全面落地。同时,持续整治违规涉企收费,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降低企业成本。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