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世界银行发布宜商环境概念文件,取代了运行十几年的营商环境评估项目。根据宜商环境概念文件的时间表,中国将参与2023年6月开始的第二批评估。持续优化我国税收营商环境,应高度关注从营商环境到宜商环境评估体系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纳税指标体系的调整。
宜商环境评估体系的发展变化
评估体系更系统。宜商环境评估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认为监管水平与公共服务对市场运作十分重要。从过去以中小企业开展业务的角度进行纳税便利性评估,转变为从整个企业行业发展的角度对税收法规和公共服务进行评估。
指标设置更合理。宜商环境一级指标包括监管框架、公共服务、实践效率3个方面,为衡量税收法规的复杂性、税收制度的效率、税收负担和合规成本提供了新框架。新的纳税指标下设“税收法规质量”“税务部门提供服务的质量”“税制运行效率”3类二级指标,前两项是新增加的内容。“税收法规质量”指标评估税收法律法规、税收政策,考察相关政策的制定及规定;“税务部门提供服务的质量”指标评估税务部门,考察政策落实;“税制运行效率”指标综合评估前两项指标的有效性及实施效率。
指标内涵更丰富。在“税收法规质量”“税务部门提供服务的质量”“税制运行效率”3个二级指标下,分别设有不同的三级指标。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纳税指标还融入了电子税务局、环境税收、性别平等领域的数据。
评估方法更完善。宜商环境评估体系综合运用法律信息和事实信息,增强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法律信息来自专家咨询结果,事实信息采取专家咨询和企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专家咨询数据每年更新,企业调查数据每3年更新,所有细节数据都将被公开,计算结果也可被复制。宜商环境评估的调查对象将扩展至更大范围的城市和企业样本,尽可能平衡各经济体间数据的可比性及特定经济体数据的代表性。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策略
正确理解宜商环境评估体系。宜商环境评估旨在为各经济体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参考,是一种推动经济发展和税收改革的政策工具。应系统考量其科学性和适用性,不能将税收宜商环境评估指标和税收制度改革目标混为一谈,避免陷入“唯分数论”“唯排名论”,在实践中产生扭曲和异化。
推动法治化税收营商环境建设。宜商环境评估体系包括了监管框架及其执行情况的评估。提升税收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有助于增强税收营商环境的公正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应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建设,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优化税务执法方式,推动税务执法、服务、监管的理念方式手段变革,进一步提升税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优化税收宜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应深入研究宜商环境评估体系的指标构成、指标内涵、评估重点和实践要求,结合我国国情税情,建立开放透明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发挥第三方评估主体的作用,公示公开相关法律法规、规则制度、统计数据、典型经验、创新做法,提升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重视税收信息化建设。宜商环境评估体系突出了政府数字化转型及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应对标国际前沿、最佳实践,善用数字化技术,推进信息化建设,拓展“互联网+税务”运用领域、场景和方式,推进智慧税务建设。
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宜商环境评估体系突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在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过程中,应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完善绿色税制,提升企业税法遵从度,降低企业合规性成本,促进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研究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