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又是土肥水美、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常德市税务部门以相关税收数据为依托,分析常德白酒产业发展的现状,发现目前常德市的武陵酒、德山酒等白酒制造企业发展欠佳,其产量、产值、税收等指标相较省内外同类企业存在不小差距。
常德白酒产业发展现状
税收规模小,企业扩张速度不快。从税收额度看,2021年、2022年常德白酒制造业入库税收分别为1.5亿元、2.7亿元,相比于省内同类行业和本市支柱行业,在税收规模上没有优势。从重点企业看,目前常德共有白酒企业23家,其中武陵酒、德山酒为最大的2家酒企。武陵酒业和德山酒业从占地面积、产能、储酒能力、就业等综合性指标来看,均远远低于省内湘窖酒、酒鬼酒等企业。
税收增量少,品牌竞争力不强。以武陵酒业为例,2020年仅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入库税收1.4亿元,2021年这两大指标的增长幅度分别为31%、-13%,2022年的销售收入和入库税收分别为8亿元、2.1亿元,虽增幅稍有起色,但增量依然不大。从市场占有看,武陵酒、德山酒的省外销售市场占比都很小。2022年,常德白酒在本地市场白酒销售额占比不到40%,以白云边为代表的外来白酒占60%以上。随着国内主要白酒品牌营销重心向三线、四线城市转移,常德几家白酒企业凭目前的综合实力很难与之竞争抗衡。
税收贡献弱,产业结构不优。从贡献率看,产业基础较薄弱。常德市2021年、2022年的税收总量分别为237.6亿元、228.8亿元,白酒制造业入库税收占比分别为0.6%、1.2%。武陵酒业直到2020年才实现“税收过亿”。与湘西、邵阳、湖北荆州相比,常德白酒产业发展对税收的贡献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从产业结构看,优化升级较滞后。武陵酒和德山酒在销酒品均比较单一,均主打中高端酱香型白酒,其销售价位也不够“亲民”,两家企业未能实现错位发展。从产业链上看,酒鬼酒对本地陶瓷、包材产业带动能力较强;湘窖酒加速推进白酒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而常德的白酒制造企业在拓展产业链上的尝试还远远不够。
发展常德白酒产业要多方发力
“扶持+扶强”增强发展硬实力。白酒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常德要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本地发展实际,加强对全市白酒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引——在发展布局上抓大放小,鼓励武陵酒、德山酒有序并购,实现规模扩张;在发展策略上,在巩固好常德本地市场的同时,采取举措让常德白酒走出常德、走遍湖南、走向全国。更加积极主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并借鉴外地经验出台用以扶持全市白酒产业发展的“常德方案”。
“监管+建言”激发主体新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幅提高行政许可办理审批效率。各职能部门主动对接白酒制造企业,形成部门政策指引,帮助企业在享受政策的同时,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和管理模式。在拓展产业链上为白酒制造企业积极牵线搭桥,例如,深挖乡村振兴点(村)的地理、农业、人力等资源,带动包装、印刷、陶瓷、酿酒作物种植等白酒附属产业发展,在促进白酒产业长效发展的同时,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品质+品牌”提升白酒竞争力。在传承、巩固传统酿造技艺的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工程设备进行技术创新和装备创新,对白酒产品创新升级。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顺应白酒消费档次逐步提升的大趋势,合理设计各品类白酒的产能、产值,既做优高价位的“名酒”,也做好中低价位的“民酒”。充分挖掘地理标志资源、文化地标,梳理特色酒品,培育重点品牌。
“文化+文旅”扩大产业影响力。当前,以白酒制造为支撑点,突破单一产业链而形成的白酒产业、农业、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已成为白酒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可以突出“文”字推进产业融合:一方面,向上游溯源,对接农业,致力打造“酿酒专用粮基地”或“酿酒专用粮产业园”;另一方面,向下游延伸,围绕白酒产区,深度挖掘常德白酒历史文化,开发“白酒+文旅”项目,有力带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常德市税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