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江尊 记者陈显信)丝丝环扣,上下翻飞,柔韧的藤条在老师傅的手里,不一会儿便成了腰篓、渔具、椅子等精美用品,引来旁人一阵阵称赞。这是陕西汉中良顺藤编厂热火朝天的手工编织现场。
汉中藤编是以青藤为基本编织材料,运用多种编织技法完成的藤竹结构或纯藤结构的器物编织。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地处巴山腹地的丘陵地带,山清水秀,植被茂盛。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有利的地理条件,历经初创、转型、升级,成为黄官镇藤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带动当地100多户村民从事藤编生产。“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平台”的生产经营模式让企业探索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道路。截至目前,良顺藤编今年的销售额已达56万余元,其中线上销售额突破25万元。
“税务部门非常支持我们非遗产业的发展,常派专人上门给我们讲解政策和操作流程,不管是企业所得税优惠还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都支持着我们的发展升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良顺说。
如今,藤编通过互联网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国际。西班牙某奢侈品牌向良顺藤编抛来“橄榄枝”,订购了近万把棕编小扇子作为赠送VIP客户的礼物。美国一家汽车公司近期也向良顺藤编批量采购了一批老爷车前挡板,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完成这笔国际订单。
“税务部门将继续做好非遗传承的文化‘守护者’和政策‘宣传员’,将税费优惠政策落细落稳、落到实处,提振手艺人扎根行业、传承技艺的信心。”汉中市南郑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晓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