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天机器人ChatGPT爆火,引发全球关注。它推出仅仅2个月,月活跃用户已经过亿。一向高调的马斯克在使用ChatGPT后的感受则是“好到吓人”,他甚至断言,“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人工智能不远了”。
其实,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但近10年来,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和芯片计算能力爆发,该领域才得以迅猛发展。与之相应,近几年来各行各业有关它的讨论也分外火热。今天,笔者梳理了各国对人工智能的言论与行动,从税收视角聊一聊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
机遇还是挑战:人工智能带来税收风险?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很大程度影响就业前景,尤其是很多制造业岗位会被机器人取代,而从正式就业中征税是许多国家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美国预算和政策优先中心(一家无党派政策研究机构)的研究表明,2019年美国联邦税收收入的35.9%来自工资收入。欧盟在2020年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18年,欧盟51.7%的税收收入来自劳动力报酬。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关于自动化的综合报告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到2030年,全球15%的劳动力将被取代;到2055年,可能多达一半的工作将实现自动化。欧盟委员会表示,据研究,2025年—2030年,全球范围内将失去约20亿个工作岗位,同时只产生3.75亿个新岗位。
当然,对于未来会有多少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以及自动化又会创造多少工作,人们并没有达成共识。比如世界经济论坛估计,由于个人和机器之间的分工,7500万个工作岗位将消失,而1.33亿个新岗位可能会被创造出来。也有学者认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生产率,部分个人所得税的损失可由这些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而相应增加的收入来弥补,从而提高企业的税收。
反对意见则认为,至少在大多数国家,由于额外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筹划存在,企业利润或资本利得相对个人所得享受更低的实际税率,因此这样的补偿可能不足以减轻预期的税收损失影响。此外,使用人工智能或机器人不仅会造成与就业相关的税收流失,相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都可能会下降,从而导致增值税收入的降低。
激烈碰撞:该不该征收机器人税
基于自动化导致大规模失业这一前提,支持征收某种形式的机器人税的主要论点是征税可以补偿部分负面效应,如自动化带来的失业和相关的政府收入损失,并且也可以有额外的资金来支持失业者。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和脸书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相信自动化将导致大规模失业,他们认为政府需要建立全民基本收入,即定期无条件地向个人支付现金,没有工作要求,这些资金可以通过向那些因自动化而减少人力使用的公司征税来筹集。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则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政府需要使用税收来作为应对措施。他给出了两个建议:一是直接征收机器人税,二是对与自动化相关的利润征税。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税法学教授斯特法诺·多里戈认为,这两种选择都是“政府干预的一种形式,旨在减缓技术现代化导致工人失业的速度”。
是否对机器人征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需要明确定义机器人。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学院教授、税务律师沙维尔·奥博逊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但有争议的理由,即赋予机器人“特别纳税能力”,而这实际上是赋予了它们“电子人格”。具体来说,在所得税方面,一种选择是将人工智能或机器人视为个人,另一种选择是将其视为应税法人实体类型的主体。同样,增值税方面,一旦人工智能或机器人获得法人资格和纳税能力,他们也可以被视为应税人员,也需要缴纳增值税。
反对对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征税的人主要质疑其必要性、可操作性和影响。他们认为,自动化造成的是工作岗位的转移,而不是彻底的消失。此外,在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机器人定义的背景下,对机器人征税难以实现。对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征税可能会导致技术先进国家失去优势,公司可能会将业务从对机器人征税的国家转移到不征税的国家,并影响全球创新。
美国利特勒·门德尔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威廉·海斯·韦斯曼指出,对机器人征税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们“将完全由人类来承担,其带来的结果将是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利润、股息和工资降低”,这可能有违税收本意。
虽然就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是否应当征税有不同观点,但目前阶段的主流观点是不应该对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征收有针对性的税收,因为这与全球各国政府为促进研发和科技创新而采取的税收政策相违背。2017年2月16日,在一份提交给欧盟委员会的提议中,议员们呼吁立法来监管机器人,包括制定道德准则和确定机器人的行为责任,但否决了对机器人所有者征税的提议。
现实:当前税收政策激励自动化技术发展
实际上,各国政府一直在鼓励企业用机器取代工人以获得税收优惠。
当前,不同国家之间对自动化技术现有的税收激励政策存在差异,如对使用特定技术替代人力的行为不直接征税,加速折旧、奖励性折旧以及特定资产投资的税收抵免等。
韩国是世界公认的人工智能驱动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国家,该国通过税收制度明确支持人工智能驱动自动化。为了促进提高生产力的投资,韩国政府规定企业通过投资使用专用设备以提高生产力,可享受投资额3%的税收抵免,从投资者营业收入相关的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中扣除。
希腊为促进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投资,加大对创新投资的支持,推出了免税援助计划。希腊政府规定对所有企业从事机器人相关生产经营产生的利润免征企业所得税,免税金额按支持和加强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所产生的费用价值百分比来计算,或通过租赁获得并作为库存记录在符合条件企业的财务账户中的新机械和其他设备价值的百分比计算。
意大利自2020年起对工业4.0相关产业的投资,比如投资与工厂计算机系统相连的智能传感器或驱动器等,提供6%~40%的税收抵免。波兰也宣布从2021年1月1日起鼓励对机器人的投资,允许个人和公司额外扣除与该类投资相关的50%的成本,包括租用机器人、购买操作机器人所需的软件和员工培训的成本。
虽然现实是各国都在积极鼓励自动化技术发展,但也有不少人对政府用税收政策补贴自动化技术发展提出了反对意见,也有国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限制自动化技术发展步伐。
“企业有动力投资机器人,因为自动化能得到补贴。”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隆·阿西莫格鲁和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帕斯夸尔·雷斯特雷波认为,政策补贴诱使企业用资本取代劳动力,即使这样做在社会上并不能节约成本。
英国萨里大学教授阿博特、博根施耐德也不赞成现有的税收政策,认为自动化替代会减少税收收入。他们认为需要改变现有的税收政策,包括对自动化产业取消企业税收减免,引入缓解失业现状的“自动化税”,为人类工人提供抵消性税收优惠,征收企业自我雇佣税和直接提高企业税率等等。
有趣的是,韩国也是首个通过税收立法限制自动化趋势的国家。2018年,韩国对现行《特别税收法案》进行立法修正,将相关的投资税收抵免从投资额的3%减少至投资额的1%。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引入消极机器人税的第一个立法举措,以减缓人工智能驱动自动化的步伐,防止其对劳动力市场造成消极影响。
还有学者提议推行“反向折旧”,即没有或低水平使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力的公司将被允许扣除与资本支出相关的更高金额,而投资自动化导致更多人力替代的公司将仅能扣除资本投资的一小部分。
也有专家认为,直接对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征税将减缓创新,可以通过教育和收入支持帮助工人和企业适应变化,建议设立教育税,专门用于资助和促进专业教育,以重新培训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人,协助和指导他们过渡到新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