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的老榆树

2023年04月03日 版次:07        作者:林青彪 傅春华

汽车沿着208国道向前行驶,红山这座巍巍燕山的余脉,总是遮断望眼,老哈河的水潺潺南下慰藉着红山的赤色。我们驱车前往赤峰市元宝山区山前乡山前村,去寻访一位退休多年的税务老干部。

初识老邢

古老的红山环抱着一座秀美山村——山前村,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主人公。

“你好,我邢贵。”中等个子,皮肤黝黑,一口夹杂着赤峰口音的普通话。老邢粗砺的大手紧紧握着我的手,久久没有松开,粗犷爽朗的高音,哪像一位77岁的老人啊!

当年,老邢总是正点上班,一身税服,精神头十足。而到税务部门工作前,他是山前村的会计,日常生活大多是一脚泥一脚土,白色短袖总被汗渍湿透。高粱米壳子或者拍扁的豆荚皮,在他的肩头后背招摇着。

“我是农民出身,是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份信任,让我成为一名税务干部。1969年在镇财政所参加工作,1994年随着农业税划转进入地税局,直到2013年退休,这些年我都是在乡村收税。咱们是1961年入党的老党员!”老邢心直口快地说。

在外烧水的老伴走进来,给我们倒上水。“年轻时看着他热情爽快,人也朴实,干事麻利,所以才和他成了对象。没想到婚后,他根本顾不上这个家,工资拿不回家多少,有时忙起来半月二十天不见人。家里种田干活都是我,连盖房子买椽檩都是我哥哥们帮的忙。不过,这些年倒是跟他过着踏实,不担心他犯啥错误。”说着话,老太太眯起了眼睛。坐在桌旁的老邢低下了头,一双粗糙的大手抱着头,一声不吱。

老伴站起身打开老式立柜,一叠蓝色的服装齐齐整整地放在柜子里,还有一厚沓红色证书,也在柜子一侧整整齐齐地码放着。老太太把衣服抱出来摆放在桌上。

老邢细细地摸着这些不同年代深浅不一的蓝色税服,如数家珍:“这套是1996年发的,蓝色浅了些;这套是2000年发的,蓝色很正,也挺板直;这套是2010年发的,藏蓝色的纯毛税服,平常舍不得总穿它。”

在老邢说话的功夫,老伴从立柜里又取出那一摞红皮书和奖状:“这老头每次倒腾这些破纸片时,满眼都是笑,比结婚时还高兴呢!”

乡税趣事

多年来,一根旱烟就是老邢的最爱,早晨到单位先从衣角口袋里掏出一根皱巴巴的自制卷烟,“哧”的一声,划亮一支火柴,舒舒服服地吸上一口。山前乡税务所的干部职工和纳税人都受过老烟味的“熏陶”。

聊起下乡趣事,原来所里的干部们总说:“说到老邢,总是让人忘不掉!和他一起下乡收税,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跟老邢熟,大家打起交道来也很顺利。”

有朋友说,老邢太不讲究了,还公务员呢,动不动和农民混在一起,帮助人家掰玉米、割豆子、割谷子,常常整得灰头土脸满身的糠皮,像什么样子。然而,老邢一点不在乎。

老邢有些可爱,一个尼龙布小兜子总是拦腰系在身上,从不离身,税票和税款都装在里面。每当秋收时节,他就挨家挨户去收农业税。到了一个打谷场,看见一对父子俩正在忙活。父亲一声不吭,年轻人横握木锨,直盯着老邢说:“你这个‘要账鬼’又来了,来了也没钱给你。”

老邢也不恼,乐呵呵说:“这是我的工作,这是为国家收税,国家建设现在需要这些税钱。啥时候国家富强了,说不定这个税就减免了,那时我肯定不来了。”

“你这纯粹就是饶舌,你说到底啥时候就不收税了?”

“我这么大岁数了,能骗你吗?”看见小伙子扬谷子弄得满场院都是,老邢就脱下税务制服放到窗台上,拿起木锨熟练地扬起来。锨起谷飞,一道道金黄色的谷子流飞向空中,谷壳一层层地随风落在下风头,谷与壳泾渭分明。

活儿干完了,小伙眼神软了下来,父亲连声道谢:“你真是扬场好把式啊!就冲你这人品,税一分不少,现在就缴。”

邢贵的开心事

时光不言不语,人生每一站的风景都汇入老哈河匆匆而去。一眨眼,老邢已经退休17年了。

近些年来,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也吸引着老邢,他时不时来到办税服务厅,和纳税人一起享受这份喜悦。

有一次,还偏巧遇见了“老对头”,那个当年喊他“要账鬼”的小伙子也已人到中年。“呀,老邢叔!你还真神了,当年你说国家富了,这税就不收了,现在还真是应了你的这句话。”

“对呀,现在国家富了有些税就不收了,你看农业税取消了,牧业税也免征了,许多小规模企业也都免税了。听说你那个超市一个月有好几万元的收入,也都不用缴税。想想当年,让你缴20元的税,把你恼成那个样,呵呵。”

“老邢叔,你大人不计小人过,政府的好和你的好我都记着呢。来来来,抽支烟!”

“你还记得我喜欢抽烟啊?现在不抽了,已经戒了10年了。”

“好好,上年纪不抽烟最好,您老这性格、这身板,怎么着也能活到99!”

听到这话,老邢脸上像榆树皮般的皱纹,瞬间绽放出粉色的光彩!

当我们离开老邢当年工作过的税务所时,回首大门口那棵粗壮挺拔的老榆树,暗褐色的树皮布满深刻的裂纹,苍龙鳞甲似的,犹如历经风霜的老者傲然挺立。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赤峰市元宝山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