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水稻育苗期。走进宁波鄞州区姜山镇陈介桥村,满眼的稻田像覆上了一层绿茸茸的外衣。
“刺溜”一声,身穿运动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从田边土坡轻车熟路地滑到田里,拔了一棵秧苗放在宽大的手心。“现在秧苗长得好,再过段时间就能移栽了。”看着长势喜人的小嫩苗,小麦肤色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眼前这个阳光开朗的90后,是当地人熟知的“种粮大户”、归本水稻农场的负责人汪琰斌。近日,他刚刚获得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创业10年,他用现代化技术管理着2920亩农田,实现粮食总产量近3000吨,年产值近900万元,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领周边群众致富。
汪琰斌其实是个从城里来的“农一代”。2013年,大学刚毕业的他没有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留在大城市找工作,而是选择投身农村创业。谈起为什么来农村种地,汪琰斌说:“我对土地有眷恋,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过,那段经历很美好,加上大学学了农业专业,毕业后就来了农村。”
2013年,汪琰斌回到家乡鄞州,在姜山镇承包了900亩农田,建立起归本水稻农场。彼时的汪琰斌意气风发,“鄞州区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给予很多支持,包括土地流转都是村里帮忙办,没叫我们操心。”
然而,现实却让这个准备大展拳脚的年轻人摔了一个大跟头。由于缺乏经验,第一年刚种下的秧苗,有七成因高温高湿而腐烂,剩下的秧苗又因田地整平问题造成水土失衡,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更糟糕的是,当年10月,百年难遇的台风“菲特”来袭,汪琰斌的900亩稻田全部被淹。“看着变成池塘的稻田,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是蒙的,无可奈何。”一年辛苦到头,汪琰斌不仅没赚钱,反而赔了10万元。
为了帮助汪琰斌弥补损失,当地政府主动开启了一系列纾困帮扶行动:农业部门组织专家指导恢复作业,金融机构开展保险理赔辅导,税务部门送推“双创”优惠支持政策……
“当时很多人劝我回头,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我憋着一股劲,决定再坚持试试。”不肯服输的汪琰斌抵押了家里给他准备的婚房,拜全国劳动模范卢方兴为师,积极参加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学习农业种植专业知识。到了农忙时节,他甚至将住所搬到了田头,晚上伴着虫鸣入睡,就为了能随时随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天道酬勤,2014年,汪琰斌的农场渐入佳境,基本做到了收支平衡,2015年,农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700吨,粮食销售总收入达270万元。在政府部门的辅导下,汪琰斌注册了自有商标“归本大米”,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在2019年浙江省农博会上,“归本大米”夺得金奖。
“现在我们完成农事操作只需要7名员工。”汪琰斌带领记者参观了他的“秘密武器”:插秧机、收割机、烘谷机、植保飞机……“从催芽、种植、管理到收获,我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汪琰斌一边介绍,一边矫健地跨上一台插秧机,“突突突”地发动起来。
除了应用先进的农机设备,汪琰斌还把“新农具”“装”进了手机。归本水稻农场是浙江大学“掌上农场”智能APP在宁波的第一个试点,通过信息技术,农场卫星地图、机械所处位置、示范地块、用药覆盖面等信息全部可以“一手掌握”,实现水稻生长情况的实时监测。
“作为‘农创客’,我们享受到大学生毕业年度内自主创业税收优惠、农产品自产自销免税等政策,这些政策为我们技术投入提供了很大支持。”汪琰斌说,近3年来,公司已累计享受12.5万元的税收优惠减免。
在归本农场,还有一道别样的风景:一间间木屋鸡舍错落排放在稻田里,成群的稻田鸡悠闲地觅食、休憩。汪琰斌介绍,水稻实现规模化种植后,他和团队开始尝试稻田鸡、稻虾养殖等立体化循环农业模式。“在冬闲的稻田里养鸡,它们能啄食掉稻田里散落的稻谷,吃掉草籽,物尽其用,又起到除草作用,同时鸡粪可以肥田,一举多得。”汪琰斌笑着说,稻田鸡上市后,因口感鲜美不油腻,受到很多好评,春节期间更是供不应求。
在水稻生长期,汪琰斌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小龙虾能清除杂草、增加水溶氧量、排泄增肥,让水稻生长更优越,而稻田养殖的小龙虾品相佳、肉质紧,两者共生互利,达到了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汪琰斌说,自己养小龙虾和稻田鸡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培育和壮大了手中的客群。“我希望不仅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还能帮助周边农民卖掉他们种养的优质农产品。”
现在,汪琰斌和他的团队持续开拓思维,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助力乡村振兴:彩色油菜花基地变身“网红”打卡地、开“直播带货”让更多农产品上网销售、与中小学签约,成为研学基地,让更多孩子亲近农村、了解农业……
在汪琰斌大刀阔斧推进一二三产联动的过程中,当地税务部门主动向汪琰斌送推了《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指引》,上门辅导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激发乡村创业就业活力等6个方面109项优惠内容,帮助汪琰斌带领更多村民走向共富路。
“希望越来越多人把农民当成一份职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科技强农的队伍里来,管好老百姓的‘米袋子’,鼓起农民‘钱袋子’。”汪琰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