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比去年第四季度上升1.3点,升幅为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最高;中小企业开工率和复工达产率明显上升,宏观经济感受、综合经营和效益等分项指数,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分行业指数,均全面回升。这表明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取得了成效,税收政策作为其中较为重要且富有效率的政策之一,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亮点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服务业恢复性增长,市场预期向好。在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扩大“六税两费”适用范围、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等一系列退、减、缓税费政策的助力下,减轻了相关企业负担。随着线下消费逐步复苏,服务业经济活跃度持续提升。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行业指数分别上升2.1、1.8、1.7、1.3和1.3点,升幅明显。其中,住宿餐饮业涨幅最大,创两年来最大升幅。
亮点二,系列税费支持政策直接作用于经营主体的痛点难点,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比如,为降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负担,减计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为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延续和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降低中小企业生产用工成本,扩大“六税两费”适用范围,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等。这些政策缓解了中小企业负担重、创新能力弱、成本高等难题,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添了发展信心。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体现中小企业发展信心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由去年第四季度的96.5升至99,升幅最大。
亮点三,系列税费支持政策改善中小企业资金紧缺状况,企业投资意愿有所恢复。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资金指数由去年第四季度的100.6上升至101.3;投入指数上升至83.2,投向基础领域、短板领域、科技创新领域的项目和计划增多。这表明中小企业资金紧缺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企业扩大再生产及科技投入的意愿逐渐回升。这其中,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增值税加计抵减、增值税留抵退税等税费支持政策,在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大幅回升,但也面临着发展问题。相较于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企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企业恢复发展较慢,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距;虽然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中,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均呈上升之势,但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较低,不同地区企业发展存在差距;中小企业成本指数不降反增,说明降本增效将成为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基于此,关于税费政策和税收服务如何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笔者有以下三点思考:
提升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减税降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未来,税费优惠政策应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诸如零售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同时兼顾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发展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助力困难企业和弱势地区恢复发展,降低中小企业长期成本。
优化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优惠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的基础上,应优化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适当增加优惠税种,加大人力资本支出的抵税力度,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等。同时,持续开展“一企一策”精细服务,强化以数治税能力,充分运用税收大数据,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制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激励政策。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加快构建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充分发挥增值税促进产业分工作用,鼓励产业链各环节大中小企业有效互动、精准对接,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充分运用税收大数据,利用增值税发票信息,为各类企业匹配产业链、供需链,同时通过供应链查询和服务平台的有效筛选,找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大企业配套需求,引导中小企业精准补链,协同突破产业链卡点、断点、堵点问题。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打造创新型制造业集群,鼓励大中小企业联合采购、联合销售,发挥规模效应,助力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
[储德银系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杨晓妹系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税制结构优化与改革研究》(21&ZD096)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实现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22VRC09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