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高考季,心里有块地方总会隐隐地疼一下,因为我的高考季伴随着告别。
1999年,在东北小城备战高考的我,除了和大家一样要面对“3+2”的750分,还需要面对母亲重病入院的事实。
临近考试,原本已经住院的母亲为了让我安心复习冲刺,坚持要出院居家休养,做护士的她自己给自己打吊针。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她的心脏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只有住院才能应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风险。
那时网络还未普及,母亲常常半倚在床头,一边时不时调整吊针的流速,一边陪着我刷题到深夜。她就那么看着我,仿佛不用陪我到未来,也可以看到我的未来。
考前,她每天坚持给我梳头100下;考试日,她坚持在考场门口等候;公布成绩那天,她又坚持等到零点打电话帮我查询。这种近乎倔强的坚持,应该是母亲用她病中最后的力量在为我做的全部努力。填报志愿时,母亲还对我说了一句:“就选税务专业吧,将来毕业如果能去税务局工作多好呀!”
在母亲的坚持下,她陪伴了我整个高考季,甚至还把我上大学要用的水杯、睡衣、行李箱都准备得妥妥当当。然后,在那个我拿到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夏天,她被清晨的救护车载走后,再也没能回家,再也没有机会操心我往后人生的琐琐碎碎。
从此,每一个高考季,是季节的“季”,也是母亲离开的“忌”,更是母爱深埋心中的“记”!那定格在夏日里的母爱,让我的“盛夏果实”总带着离别的苦涩,也时时鼓励着我在大连求学的7年,保持“高考季”的状态。
终于在2006年的那个夏天,我顺利入职广州市番禺区国税局,穿上税服,实现了母亲当年的心愿。
虽然那年高考季逝去的人和事终将尘封心隅,但年复一年的人生路途,何处不是高考?就好像每日忙碌在基层税务局的我们,精准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红利、获得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高分就是属于我们的“定制版高考”。
2006年以后,在广州度过的每一个夏天,我都留下了“刷政策库”熟悉政策、推敲业务难题方案、推广电子税务局操作流程的记忆。17年来,我在为税收事业发展努力的每一个“高考季”中不断进步,也在记忆中慢慢治愈着那个高考季的伤痕。
后来,我终于接纳了那次离别,想起母亲时不再只有悲伤,也终于拥有足够的勇气,去拥抱那个离别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