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味道

2023年06月05日 版次:07        作者:梁洪杰

初夏正是马齿苋疯长的季节。田野中、枣树下、小道边、院子里,向阳之地随处可见,赤色的梗、青色的叶、顶端三五朵黄色的小花,结成一团,生机蓬勃。或因叶子形似马颊,在家乡人们都称之为“马颊菜”。

马颊菜是我家餐桌上的常客。比起采挖别的野菜那么不易,挖马齿苋简直就是“唾手可得”,随母亲在屋西的空地上转一圈,便能带回一筐。凉拌、炒制、做汤,佐料是普通的油盐酱醋,母亲却总能烹制出别有风味的香。

在阳光变得毒辣的日子里,会有一大麻袋马齿苋被带回家。择洗干净,上锅蒸熟后放到太阳下晾晒,直到完全干透,再用塑料袋一袋一袋分装起来放好。

放到什么时候呢?一直到冬天。不似夏秋小菜园里有各色的蔬菜,儿时的冬天,家里的菜似乎只有萝卜、白菜、豆腐、土豆,尽管母亲费尽心思变着花样煎炒烹炸,我们有时还是会拽着她的衣角撒娇:“妈,咱们吃什么呀?”

母亲会隔几天到大集上割几斤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回来,那便是我们满怀期待的时候,因为第二天便能吃到好吃的野菜馅儿包子了!买回肉,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她要先用近一个小时把五花肉切成细细的肉丁,虽然店家多次跟她说可以免费绞肉,她总不肯,说绞出的肉馅儿跟切出的肉丁不是一个味道。

肉丁切好后,母亲会倒入花生油、酱油,再加入各种调味粉,搅拌均匀后静放一晚,母亲说这是“煨肉”。接下来,把收好的装袋马齿苋放入洗菜盆中,加开水浸泡,等水温降下来后揉搓洗净,然后再换一盆热水,如此反复至少三次,原本干草一样的野菜在反复浸泡中恢复了它刚被蒸熟时的模样。发面也要提早备好,冬天冷,面不易发起,母亲用上次发面蒸馒头时留下的一小块面团,加水和面粉搅拌均匀后把面盆放到暖和的地方,盖上一层棉被,一夜之间面就发好了。

第二天一早,母亲会摸黑起床,和面、切菜、拌馅儿、擀皮儿,包好的包子还要“醒”一会儿才能上锅蒸。为了不打扰我们睡觉,母亲干这些活的时候,总是把厨房的门关紧。

即便如此,野菜包子的香味还是能隔着几间屋飘进我的鼻子里。待我翻身起来,跑到厨房,雾气缭绕中的包子就像薄雾中的花苞,一朵朵开进了我的心里。母亲包的包子尤其好看,大小整齐、褶花均匀,色白面柔、白白胖胖,咬一口满嘴生香,那个味道,令人念念不忘……

看《舌尖上的中国》,提到味道时,台词有这样一段话: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得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是啊,母亲总是无怨无悔地每天操劳着,她生火、做饭,用美味的食物凝聚着整个家庭。

“妈妈!”就在我陷入遐想时,2岁多的小女儿拉拉我的衣角,仰头举起手里的绘本咿咿呀呀地说:“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拉紧妈妈的衣角,永远不要松开哦!”我蹲下来抱住她,一下子红了眼眶……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天津市蓟州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