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孔府不仅享受赋役优待,而且拥有征税特权,并且设有专门管理租税的机构——管勾厅
2500多年前春末的一天,病中的孔子早起,晨光中他扶杖来到门前,回想夜里的梦境,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接受祭奠,不禁凄然高歌:“泰山快要崩塌了么?屋梁快要断裂了么?哲人快要死去了么?”泪随歌下。
这年,孔子73岁。5年前,他结束周游列国的颠沛回到鲁国,专心治学,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但在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学说得不到推行仍然耿耿于怀。他对赶来探望的子贡慨叹:“圣明的君王不出现,天下谁能尊崇我的学说呢?”7天之后,孔子去世。
那时,孔子不会想到,他极力宣扬而未被重视的儒家学说和思想,并没有在诸侯争战的刀光剑影中湮灭,而是在跌宕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的统治思想,而且成为最重要的文化基因,流动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一生清贫的孔子也不会想到,他的后代因为他思想的影响力而世享尊荣,代代拥有皇恩特权。他居住的小小阙里,两千多年来名扬天下,当初简陋的几间小屋,变得殿堂华丽,甚至赢得“天下第一家”的盛名。
一
曲阜阙里,晨光明媚,孔府的深漆大门徐徐打开,随着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我走进这座不同寻常的大门。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孔府大门上这副文采斐然、意蕴不凡的对联,出自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之手,道出这个贵族之家政治经济上的无比尊荣、思想文化上的无上地位。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始建于宋代,曾是孔子后代嫡长子孙居住的府邸,经多次扩建,到明代达到顶峰,形成衙宅合一的建筑形制,规格仅次于北京故宫。1994年,孔府与孔庙、孔林一起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合称“三孔”。
漫步于孔府九进院落之中,眼前的亭台楼阁、画栋雕梁,经过岁月的洗礼,弥漫着一种褪去荣华的安宁,在熙攘的人群中默然肃立。怎么在这安宁和肃然中,去感受它千百年前的显赫与尊荣?
走进孔府二门“圣人之门”,东西两侧各立着几块石碑,东侧有《对话碑》,西侧有《钦赐属员碑》。细读碑文,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顿时升起,600多年前的场景立刻出现在眼前。
“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啊不好……”1368年,朱元璋登基不久,就在谨身殿召见孔子第55代孙孔克坚,《对话碑》就是当时的记录,这种唠家常式的对话,让孔克坚受宠若惊。
当年十二月,朱元璋钦赐衍圣公府属员,《钦赐属员碑》记录了这一情况。碑文主要内容:一是赐给孔府“林庙洒扫一百户”。林庙洒扫户,就是负责对孔林、孔庙进行洒扫的民户,春秋时始设,朱元璋赐100户,保持了历史最高水平。二是“孔氏子孙皆免差发,颜孟子孙惟大宗免差,余枝不免。”即孔子后代不承担官府的徭役,颜氏孟氏大宗子孙同样免差。三是赐衍圣公府属员,就是赐给孔府各类工作人员,包括掌书一名、书写一名、知印一名、奏差一名,属官二员,等等。
读着碑文,历史呼之欲出。孔氏子孙享受的特殊优待,尤其是赋役优待,正是理解孔府“安富尊荣”的一个重要密码。解读密码中的丰富信息,孔府的繁华往事从历史深处跃然眼前,周围的亭台楼阁被赋予了生动鲜活的气息。
二
繁华往事,始于2000多年前。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下令在孔子旧宅立庙,按时祭祀,开祭孔先河。后秦始皇封孔子9世孙孔鲋为鲁文通君。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从淮南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并封孔腾为奉祀君,专事祭祀孔子。此后,各朝代对孔子嫡系后裔均有封号,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第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这一封号延续了880年,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取消该封号,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是末代衍圣公。
除了政治上封君封爵,在经济上,从汉代到隋唐,朝廷都以赐给食邑的形式优待孔氏后人。据金代《孔氏祖庭广记》记载,公元前43年,汉元帝赐孔子第13代孙孔霸关内侯,号褒成君,食邑800户,就是把800户缴纳的税收归其所有,用来祭祀孔子。东汉光武帝刘秀赐孔子第17代孙孔志食邑博平县。此后各朝,孔府的食邑从1000户到2000户不等。唐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孔氏子孙并免赋役(《阙里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下诏,文宣王家历代“不与庸调”。宋真宗时的1008年,朝廷专门给孔府赐田。金元时期,同样蠲免其赋役。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过程中,儒学思想为其争取人心、夺得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极力提倡尊孔崇儒,对孔氏宗族的尊崇和优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洪武元年,朱元璋赐给孔府祭田2000大顷(一大顷为100大亩,是常亩的3倍),收入用于祭祀孔子、四氏学教官俸禄等。明代,孔府赐田最高达到2600多顷,此外还有大量私田,即孔府自己买的土地。明清最盛时,孔府土地达到3600大顷(108万亩),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30多个县。另外,明朝还在前代基础上,增加孔府学田,即孔氏家学所属的土地。
孔府祭田和学田都不向朝廷纳税。洪武元年十二月朝廷下令,“孔氏子孙皆免差发,税粮有司依例科征。”即孔氏子孙免除徭役,孔府私田按规定纳税。实际上,即使私田,朝廷也经常给予蠲免。《孔府档案》记载,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孔府买民间征粮地116顷56亩4分,宪宗皇帝下旨,蠲免其税粮2/3。此外,孔府还有很多轻粮地,只纳很少的税粮。
孔府还有一项税收特权,就是孔子各庙书院和祭田田庄设立的集市,孔府有权征税。据记载,清朝前期,每年仅集市税收入就有白银千两左右。
三
孔府祭田、学田不向朝廷纳税,但孔府要向租种土地的佃户收取租税,并有专门管理租税的机构——管勾厅。
在热闹的孔府大堂东西两廊,各有一排平房,白墙灰瓦,安静朴素,少有游人光顾,这里就是孔府有名的六厅——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等的办公地点。六厅仿照朝廷六部设立,管理孔府内部事务,管勾厅在东廊南端,是孔府最高财政机构。
管勾厅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收税。按孔府规定,曲阜及附近小部分佃户交粮,其他地方的佃户交银。每年,祭田和学田的巨额租银,一般先由设在巨野县的管勾衙门收齐,然后统一交到孔府。收租时节,从巨野到曲阜的道路上,满载租银的车辆相继而过,带刀枪的护卫紧跟两旁,一路护送到孔府,交到管勾厅。管勾厅办事人员收到银锭、银条后,登记入册并勾账,然后管勾官员带着扛夫,把沉甸甸的租银送到内库房交库。明清鼎盛时,孔府每年仅租税银收入就近10万两。而清朝亲王年俸银1万两,可见孔府租税收入之高,财富之巨。
如今管勾厅除了一个门牌,没有任何引人注目之处。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所在,当年却是孔府经济运转的中心,是孔府财富的聚集地。
政治上的尊崇,经济上的优待,思想文化上的至高地位,到明清时期,孔府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汉武帝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建立起一套体系,用以维护统治,治理国家。孔府作为儒家的象征,历代尊荣不衰。与此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2000多通石碑,30多万件孔府档案,无数的诗赋楹联,记录着孔府曾经的显赫和繁华,并沉淀下深厚的文化,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三孔”的评价语中说:“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而对孔子后代的赋税优待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孔府和孔庙之间的孔子故宅处,就是“当初小小的孔宅”所在地。2500多年前,孔子在这里整理诗书,集先贤思想之大成,终成金声玉振,响彻古今。源流于孔子的儒学思想,终至博大精深,润泽着中国人的心灵,并为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