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数据产业税收政策激励作用弱化

2023年06月13日 版次:05        作者:汤心仪 杨淮

近年来,英国面向大数据的云计算技术、大数据计算框架、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新型大数据挖掘方法和算法大量出现,大数据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传统产业开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转型升级。为了支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财政税收政策,力推英国科技领域的创新。但在财税政策的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财税政策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

近日,英国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表示,2022年,英国科技产业的总产值已突破1万亿美元,这使英国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第三个实现这一里程碑的国家。当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工业物联网、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推动大数据的应用普及。以数据应用为基础的新一代数据服务企业,在促进主体行业发展的同时,同样促进了行业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不久前,英国政府的《春季预算案》除了对去年首次出台的针对研发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进行更新修订外,还新增了为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领域提供资金支持等在内的一系列激励措施。

新政规定,对于研发费用支出超过总支出40%的中小企业,每支出100英镑研发费用即可申请获得27英镑的返还。此外,英国政府还将启动一项为期3年的计划,允许企业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对IT设备、厂房或机械投资款予以全额扣除。据亨特预计,该政策实施后,英国企业每年享受的扣除额将高达90亿英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预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亨特还希望将英国打造成“下一个硅谷”,因此《春季预算案》中还包含对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财政资金支持。比如成立一项名为“曼彻斯特奖”的新研究奖项,政府每年向作出“最具开创性人工智能研究”的组织或个人提供100万英镑奖励。此外,政府将提供25亿英镑资金,用以支持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于去年2月推出的量子战略10年计划。同时,政府将借助“人工智能沙盒”来帮助创新者将尖端产品推向市场,并积极与英国知识产权局合作,明确知识产权规则,以便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获得所需材料。作为人工智能战略的一部分,今年3月,英国政府宣布将投资9亿英镑研发百亿亿级超级计算机,目前全球达到这个级别的超级计算机仅有一台,那就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Frontier”。

激励作用有限 政策待调整

英国试图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推动科技繁荣进步,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实践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导致政策的激励效果受限。

政策辐射群体较狭窄。在去年发布的《秋季预算案》中,为了防范部分企业滥用研发税收优惠,英国政府宣布降低对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力度,即从今年4月1日起,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130%降至86%;另外,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亏损的中小企业,其亏损的税收返还比例将从14.5%降至10%。此举遭到一些行业专家的批评。“政府应该寻找更有针对性的方式来帮助研发密集型中小企业成长和扩大规模,而不是削减支持力度。”英国自动驾驶汽车初创公司威福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肯德尔表示。本次《春季预算案》中引入了新的税收返还优惠规则,但该政策要求企业投入的研发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超过40%,这一比例非常高,仅少数英国企业符合要求。

具体落实迟滞缓慢。英国哈勃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科斯特洛称:“如果不是开始经营的第一年就获得了研发税收返还,我们公司的经营状况也达不到现在的良好水平。”尽管利好政策对公司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该公司也等待了9个月才获得税收返还。研发利好政策落实的过程较为迟缓,给不少企业带来一定的资金回流压力,甚至让部分跃跃欲试的潜在企业“知难而退”。英国保险科技公司施图本埃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肯宁也曾说:“申请提交研发返还的合规成本和迟滞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

科技发展前路漫漫

一直以来,得益于超前的产业战略、优质的投资环境、完善的税收政策,英国在许多技术领域都保持着世界先进地位。但据《金融时报》报道,由于英国政府去年削减了研发税收抵免,一些英国领先的科技行业初创企业正在加速向海外扩张,这可能会威胁到英国欧洲科技中心的位置。

报道指出,一直以来,英国的税收抵免政策在吸引国际投资者到英国投资企业、增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英国的税收优惠不再具有吸引力时,迅速发展的科创企业可能会不断前往其他国家寻求新的机会。虽然初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向海外扩张是正常的,但部分英国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已经表示,削减税收优惠无疑正在对政府发展英国科技行业的愿景造成不利影响。

英国财政部财政秘书维多利亚·阿特金斯表示,正确实施研发税收抵免并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帮助新公司成长,因此仍是确保英国维持尖端研究竞争地位的重要一环。

此外,今年3月,英国政府发布了题为《创新型人工智能监管》的白皮书,其中提出了人工智能监管机构应考虑的五条原则,以实现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全方位监管。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监管机构将发布相关指南,以及风险评估模板等其他工具和资源,并阐明如何实施这些原则。AND-E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凯恩茨鲍尔表示,出台一定的监管措施是必要的,但监管也具有双面性,过多的监管可能会扼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