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代表队获第七届全球税收协定评论大学竞赛冠军

2023年06月14日 版次:08        作者:本报记者 姜赫

“把中国故事讲好、把中国税收协定的故事讲好。”近日,“第七届全球税收协定评论大学竞赛”决赛在荷兰国际财税文献局(IBFD)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总部举办,厦门大学代表队与来自巴西、芬兰和荷兰的高校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最终夺得冠军。

竞赛评委认为,厦门大学代表队展现了中国在构建涉外税收制度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据本次比赛主教练之一、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邱冬梅介绍,评委们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税收改革历程的浓厚兴趣,对厦门大学代表队从中国国内税制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税收规则变革等多个方面,展示中国税收条约的概貌,体现研究与政策实践的联系,给予充分肯定。

全球税收协定评论大学竞赛是由荷兰国际财税文献局举办的,面向全球大学生的一项国际性专业学术竞赛活动,旨在对一国税收协定的某一特定主题展开研究,提供对税收协定解释和执行的深入解读,每届都吸引众多国际知名院校学生代表队参赛。本届大赛的主题为“协定范围和协定框架”。

代表队队长、厦门大学2022级财税法学硕士赵灿畅介绍,决赛当天,厦门大学代表队的4位队员分别从中国税收政策概览、中国税收协定中消除重复征税的方法、协定适用包含的税种以及协定中反避税条款等多个维度做了专题报告,并就评委提出的问题流利作答。

对国内法和税收条约之间关系、中国经济状况对税收条约的影响的梳理,是本次报告的内容亮点。本次比赛主教练之一、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廖益新说:“相较往届而言,第七届竞赛主题涉及税收协定的效力范围、协定的解释、消除重复征税方法和反避税等条款规则,涵盖的协定条款规则多、涉及的法律问题更为复杂。因而,此次比赛要求参赛队员对本国谈签双边税收协定的政策立场和执行协定的法律实践要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在筹备比赛的半年多时间里,参赛选手梳理了中国与112个国家或地区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安排)中涉及“协定范围和协定框架”条款,结合中国税法,并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和《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相比较,最终形成了40页的英文报告。

此次比赛是了解税收协定、全面学习国际税收法则的宝贵机会。参赛师生表示,决赛中,他们得以跟去年的冠军队巴西代表队切磋,巴西队员多数已有工作经验,带给他们很多新的启发。同时,厦门大学代表队此次提交的研究报告结合中国对外谈签双边税收协定实践展开分析,中国的协定政策立场和双边协定谈签实践对其他国家谈签相关条款,也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经验参考。

据悉,这是厦门大学代表队自2018年以来第4次参赛。本次参赛队员全部来自“中国—OECD联合培养税务法学硕士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由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厦门大学和OECD合作开设。该项目为全英文授课,由厦门大学教师,OECD专家,国家税务总局或者财政部选派的专家,全球国际税法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及实务界资深专业人士等担任老师。该联合培养项目开创了中国与OECD在专业领域合作开展学历学位教育的先河。

筹备比赛让参赛队员对国家的税收法律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感到,中国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状况和投资政策密切相关。比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增加等,中国签订的税收协定中,利好企业对外投资的条款逐渐增多,有关间接抵免的规定变得更加普遍。对于教师而言,此类赛事为日常教学提供了助益:“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可以发现我们在有关课程教学和专业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盲点,促使我们进一步细化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廖益新说。

记者还了解到,荷兰国际财税文献局从2014年起创立了“全球税收协定评论”专题电子数据库,其集合了世界税收学者和税务专业人员对全球税收协定进行的分析和评论。自2020年起,廖益新和邱冬梅受邀为其撰写《中国税收协定条款和政策分析》国别报告,并逐年更新,至今已形成3万多字的英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