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中国税制》的“独家记忆”

2023年06月14日 版次:08        作者:朱为群

6月5日,我给2021级财政学本科生上了《中国税制》课程的最后一堂课。

2023年是我从教的第35个年头,也是我可以依法退休的年份。今年上半年,我又一次给本科生讲授《中国税制》。考虑到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给本科生上这门课,希望有个圆满的结果,我从大年初三起就开始备课。虽然这是一门我上了几十年的老课,但税收制度的内容经常更新和修订,因此也不能总是“吃老本”。即使是对一些基础性的税收原理,在重新备课过程中我也有不少新的发现、新的思考和新的理解,颇有收获。比如,对于困扰我很久的关于税收时间和空间的基本原理问题,我有了理论认识的新提升。

在备课过程中,我把课件发给了几位上过我这门课的本科生或目前在我名下攻读税务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他们为我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完成重新备课后,我按照新设计的课件在这学期的第一堂课上讲解了税收的基本原理。从课堂反馈来看,同学们非常积极。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同学们对税收的相关知识和问题逐渐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许多同学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需要仔细思考才能给出解答。我还记得其中一位同学表现非常突出,他主动要求担任课代表,并及时收集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时常在课程微信群里分享相关研究资料和他自己的思考。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全班53位学生在16周的教学期间,没有一次旷课、迟到或早退现象。因病不能来上课的,都提前向我请了假,而且都在课外通过现场录制的空中课堂学习。好几次,我在讲台上看到同学们悄悄留下的润喉片、巧克力和苹果。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包含着学生的尊重和关心,令我深切感受到年轻人真挚的情谊和强烈的求知欲,更激发了我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信念。我的课安排在下午,共三节课,为了讲授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中间只休息一次。通常情况下,我会提前20分钟左右到教室,并在确认学生都到齐后提前讲课。

在最后一堂课上,我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体会,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挑战,积极奋斗,并且努力把握好机会,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嘱咐他们守住人生底线;告诫他们凡事要留足提前量,从容应对不确定性;强调多维度思考和分析复杂问题,避免以预设立场代替独立思考和片面思维导致的误判等等。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同学们准备了一束鲜花,每一位同学都手写了情真意切的赠言卡。临别时,我和全体同学在教室里拍了一张合影。这张见证了我从教35年的师生合影,是我与《中国税制》的独家记忆,我会将它妥善收藏。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