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税务的缘分,始于2011年7月。当时从贵州大学毕业后,我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回到家乡德江县,在当地国税局开启了税务生涯。
德江县位于黔东北山区,城区不大。我所在的国税局,当时只有56名同志,在我之前,已10余年没有招过新人,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因是本地人,又是当时少有的大学生,领导和同事对我都特别照顾。
上班不到一周,局领导就安排我起草单位的半年工作报告。这可难住了我,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认真学完了单位过去两年所有的文字材料,又通过借鉴加上思考,完成了报告,不承想竟得到领导认可。
从此,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在市局的刊物上,每周至少发表一条政务信息,半月发表一篇文学作品,每季发表一篇调研文章,倒逼自己勤练笔头。天道酬勤,一篇篇文稿套上红头、印成铅字,我也在其间实现了价值。
工作两年,人熟事熟,顺顺当当,但我总觉得缺点儿什么。小山城的生活,既平静更平淡,没什么文化生活。那些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拿到工资后,在网上订购心仪已久的书籍。同事常开玩笑说:“小田这家伙,找书比找女朋友还积极。”
渐渐地,我萌生了走出去看一看的想法。就在这时,机会突然来了。2013年8月,营改增推广到全国试行,我写的介绍德江县国税局相关工作的稿子,在《贵州日报》和《中国税务报》刊发后起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个人也获得了上级单位的嘉奖。第二年春节前夕,我接到贵州省国税局办公室领导打来的电话,问我愿不愿意到省局跟班学习一段时间。就这样,怀着忐忑又憧憬的心情,我来到了已离开两年多的贵阳。
从县局一步跨级到省局,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为适应省局的工作要求,我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还只能勉强从量上完成任务。为何用尽全力却还只是勉力维持?这种状态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心理上的临界点到来的那天下午,我独自坐在办公楼前的升旗台上,看着旗杆标识出的城市中轴线无限延展,融入远方的夜幕。看着夕阳慢慢西下,我心想:既然适应不了省局的工作要求,还不如早点儿回去。可是,回去以后就成了逃兵,别人会怎么看我?内心既彷徨又挣扎。
最终,华灯初上时,我还是决定回到灯火通明的办公楼,继续迎接挑战。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挺过来以后,便找到了方法。3个月后,省局面向全系统组织遴选考试,我以较为优异的成绩通过,正式进入省局办公室工作。
参加工作这些年来,对“新”的向往,始终激励着我主动去接受挑战,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做出新成绩。我很喜欢一句话:“不要总是对新事物怀有偏见,因为你拒绝的可能是通往新生活的一扇门。” (作者为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