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税收视角看深圳数实融合发展

2023年06月21日 版次:08        作者:陕闪 孙斌

近日,深圳市印发《深圳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3)》,提出建设“数实融合、同生共长、实时交互、秒级响应”的数字孪生先锋城市,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近期利用2018年—2021年财税数据,结合对企业的调研情况,分析深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成效及问题。调研显示: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税收贡献和研发投入保持高增长,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增长新动能,但也面临企业内部成本压力较大、人才缺口大、外部行业标准不统一、监管及政策指导有待加强等问题。

数实融合发展成效明显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迅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经营向好、税收贡献增加。2021年,深圳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重点企业实现税收收入超500亿元、营业收入近2万亿元,2018年—2021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1%、5.1%。研发投入保持高增长。深圳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年均增长15.7%,研发强度从6.6%增长至8.8%。

数字经济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深圳金融业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采购金额占金融业总采购金额的比重达两成,金融业数字经济融合较为深入。以平安银行为例,依靠智慧风控系统,该行目前不良贷款率为1.05%,有力防范了风险。传统产业如制造业数字化步伐加快、数字消费迅猛发展。富士康集团形成“灯塔工厂”标准化体系建设,近两年已完成30余座内部“灯塔工厂”改造,可实现从自动上料、零件加工、智能补正、自动检测到智慧物流的完整生产流程,2022年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45%。

数实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企业反映,数字化转型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尤其是前期投入大,信息化建设、设备升级等成本偏高。

数字化人才缺口明显,人力成本压力大。六成调研企业认为,大数据技术人才紧缺,特别是既熟悉数字化又懂业务的人才短缺,制约企业转型。同时,数字技术尖端人才国际化水平不高,国际创新人才争夺中优势不明显。

技术基础较为薄弱,技术供给与业务需求存在差距。一方面,与数字领域核心技术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另一方面,多数企业自身技术基础暂不足以支持数字化,外部技术供给与企业业务需求不相适应。

行业标准、法律监管、市场监督等有待完善。一是5G垂直行业标准须加快统一。在5G垂直行业推进合作中存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甚至部分新领域尚未有标准,后续将对产业规模化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影响。二是大数据监管仍有待完善。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最重要的发展引擎,当前存在数据标准、数字资产等法制法规滞后于产业发展、形成制约等问题。

政策扶持精准度和资金配置效率有待提升。一是数字化转型激励措施单一。政府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多为资金支持,缺乏多元化扶持政策。多家制造业集团企业反映,目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享受的投资指导、专业技术指导、财税政策支持较少。二是数字经济扶持政策偏向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企业支持不足。2018年—2021年深圳数字经济扶持计划中90%以上为互联网科技型企业。

促进数实融合发展的建议

加大数字化转型资金支持,依托产业链建立数字化生态圈。对数字化领域给予融资相关税收减免、政府补贴或贷款贴息,针对数字技术核心企业、传统企业、中小企业特定融资产品进行贴息,加大科技转化贷、研发贷贴息等支持力度。推动供应链融资向多级供应商延伸,实现全产业链条的授信融资。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逐步带动上下游供应商转型升级,完善数字化生态圈。

建立“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用工与就业需求适配性。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加大各层级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搭建校企合作、人才输送渠道,为数字技术企业、传统企业分类输送对口人才。强化产学研协作,校企合作协同培养高层次数字人才。

加强技术能力建设,发挥产业云平台支撑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引导传统企业加入云上平台,通过政府补贴、服务商让利、向实体企业发放“用云券”等方式,加快其数字化步伐。鼓励政府部门、平台型企业支持数字研发、测试等设施和设备的开放共享,形成企业数字化转型规模效应。

加快行业标准建设,提升监管监督水平。尽快推进5G应用关键领域的标准统一,明确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主要融合应用行业标准。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着重解决数据的权责关系、定价机制等问题。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如依托区块链等技术推进市场智慧监管,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

提高政策扶持精准度,丰富服务产业方式。完善数字经济相关的扶持政策和专项基金的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提高专项资金数据追踪反馈能力,优化资金配置效率。为传统企业提供专业技术、项目投资、运营模式、政策理解等多方位的指导支持,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实力强、资质好、性价比高的技术供应方参考,举办专项交流会和培训,推动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