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就要干点实事。”这是国家税务总局云阳县税务局干部赵晨两年前派驻梅树村任第一书记时暗暗下的决心。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梅树村柑橘产业园从2021年的500亩发展到900亩,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赵晨,只是重庆税务众多驻村干部中的一员。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以来,先后有107名重庆税务人奔赴123个帮促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
产业振兴,发展路子更宽
进入夏天,重庆市垫江县砚台镇农光村成片的柑橘林长势更加喜人。其实,2021年之前,农光村并没有特色产业,集体经济收入仅有1500元,村民以务农或外出务工为生。
2021年5月,垫江县税务局干部吕园被选派到农光村驻村时,面临的第一道必答题就是找到特色产业,激活农村发展动能。“发展产业不一定都得‘高大上’,符合实际是根本。”吕园和驻村工作队、镇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集思广益,逐渐确定了村子产业发展的方向——特色果蔬种植。
明确方向,说干就干。他们利用财政扶持资金,流转300亩土地发展柑橘产业;开办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和龙头企业技术员“传经送宝”;拓宽南瓜、玉米、青菜头等蔬菜的销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底,农光村400多亩特色农产品丰收,年产量超40万公斤。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1万元增长到3万元。
两年来,重庆税务的驻村干部围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进新技术、开创新模式,构建乡村多元产业体系,让村民增收致富。
秀山县税务局派驻云隘村第一书记陈夕才带着村里构建起以3600亩金银花种植为主,以雪莲果、核桃种植和中蜂、小黄牛养殖为辅的产业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17个乡村旅游接待点,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
“有了这些产业项目,村民的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陈夕才说。
精细治理,乡村更宜居
蓝天白云,绿树成荫,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巴渝风格乡村小院散落在青山之间……重庆市渝北区龙洞岩村几年间的变化,让村民竖起了大拇指。
这得益于渝北区税务局派驻龙洞岩村第一书记米贤儒带领村民持续开展的旧房改造、院落整治工作。重庆税务的驻村干部立足实际,在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道路平坦整洁,花台上种满了鲜花,都是王书记协调完善的。”重庆市云阳县民强村党支部书记柳会太说。
柳会太口中的王书记,是驻村第一书记——云阳县税务局干部王兴全。两年多来,他和村支“两委”一起,带领村民整修围墙600多米,更换雨水沟盖板80多块,拆除乱搭乱建10多处,规范了畜禽养殖场所4处,清理河道400多米……
除了持续深化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王兴全还开办“农民夜校”“院坝课堂”,“面子”“里子”一起抓,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更舒适,精神生活也更富足。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办好实事,群众有了贴心人
“群众的需求,就是工作的方向。”这是重庆市綦江区文龙街道金钗村驻村第一书记严风麟的驻村心得。这两年,她带着驻村工作队筹资把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注册“金钗故事”商标,提升当地老盐菜产品附加值;打造生活用品和米面粮油俱全的爱心超市……严风麟练就了一身群众工作本领。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重庆税务的驻村干部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暖心人。
今年初,重庆市潼南区税务局驻宝盖村第一书记王云带领驻村工作队,为宝盖村修建水利设施2座,排水渠道2公里,解决了510亩农田的灌溉难题。
2022年农忙时节,联坪村村民刘文宣突发脑溢血住院,地里土豆无法抢收。城口县税务局派驻联坪村第一书记黄永兴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里党员,仅用半天的时间就帮他抢收完毕。
据统计,2021年5月—2023年5月,重庆税务系统共帮扶123个村,惠及1万多人,帮助销售乡村振兴地区农产品1000余万元。
重庆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黄树民表示,将继续发挥好税务部门职能作用,在重点乡村持续派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持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把实干担当写在巴渝乡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