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税务部门数据显示——

“满天星”行动推进有力 软件企业“闪耀”山城

2023年06月28日 版次:08        作者:张代恒 彭星 田磊 钟晨

一年前的2022年7月,《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2年—2025年)》发布:到2025年,重庆市将推动实现新增软件企业上万家,新增从业人员20万人,软件业务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行业发展整体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税收数据显示,“满天星”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集群融合提升、赋能效应明显等新特点。

整体竞争力快速提升,增亮重庆产业底色

目前,重庆市纳入税收管理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企业共计6万户,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5万户,电子信息制造业5000户,构成软硬结合、体系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软件产业初步形成了覆盖上游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软件开发,中游系统集成、物联网技术服务,下游信息技术咨询、应用软件开发、数字内容服务的全产业链条。

“满天星”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扭转下滑态势。2019年—2022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趋势整体趋同,2022年7月以后,两者发展趋势出现分化。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额累计增速由1.2%下滑到-13.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销售额增速从5.2%提升到9.4%,较其他产业更快走出发展低谷。

“满天星”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上中游核心产业市场主体数量、销售总额在软件产业中的占比逐渐提升,推动重庆市软件产业结构整体优化。2022年7月以来,集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等中上游企业数量比重增加0.3%;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软件开发销售比重增加0.3%,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销售比重增加0.5%。

产业集群加快融合,“满天星”聚拢效应初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贴近企业、赋能行业,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形式向各行各业快速渗透,产业融合作用明显。行业的空间分布呈“全面开花、区域集中”的特点,形成了北、西、中三个产业聚集高地,依托两江软件园、重庆软件园、重庆市工业软件产业园、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重庆高新软件园五大园区,集中了重庆市70%以上的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和销售收入。2022年7月以来,北部、中部聚集区内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户数比重分别增加0.5个和0.2个百分点;西部和中部聚集区销售比重分别增加0.2个和0.4个百分点;中部聚集区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的企业比重增加0.8个百分点。

三方面因素制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

一是供给总量偏低。对比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情况发现,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规模和质效上均低于沿海地区、弱于毗邻省份。2022年,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在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中排第11位。

二是供需衔接不足。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产业衔接方面需进一步加强。供给方面,虽然重庆市软件行业的销售规模已经破千亿元,但是服务本地市场的不足1/3,近一半(47.5%)流向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需求方面,2022年,重庆市垂直领域采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规模为402亿元,其中本地供给占比仅为1/5,供需之间出现较为明显的脱节。

三是供给结构不优。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游应用多、中上游服务少,核心竞争力不足。行业分布以下游的信息技术咨询、应用软件开发为主,占比65.2%。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处理和存储、系统集成和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和基础性服务等中上游产业占比偏低,占比仅为21.8%。软件服务的整体能级偏低,行业发展存在下沉迹象。与2019年相比,更具技术含量的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等行业规模占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而经营质效相对偏低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规模较2019年上升1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变化,阻碍了该行业每百元营收的税收贡献能力提升。

提升“满天星”政策效应的三方面建议

强化招商引资,提高产业供给水平。一是支持存量企业做大做强,围绕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基础软件重点产业应用,继续巩固软件产业优势地位,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存量企业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二是促进系统化招商,围绕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瞄准产业链条中高附加值环节进行招商。三是聚焦垂直领域需求,特别是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和制造业等对软件服务需求较大的行业,提高本地供给水平,构建产业生态。

促进融合,增强行业引领能力。一是把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大趋势,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服务数字化转型新浪潮,助推产业发展动能转换、质量提升。二是依托重庆市良好的工业基础,围绕汽车电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图谱,加快工业与软件行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迈向新高度。

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中上游集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等核心产业,提升产业整体能级。二是支持企业争取国家级专项和开展试点示范,加大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攻关,在重点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三是加强成果转化,不断聚集高端研发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