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每一本杂志里都住着一个精灵。有的端庄持重,有的纤细婉约。精灵是不会老去的,就像人们的青春,虽然短暂,但永远鲜活。
《小说月报》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文学期刊,1980年创刊于天津,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满足人民群众阅读小说需求,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资料和信息窗口”为宗旨,精选全国各报刊发表的优秀中短篇小说。《小说月报》始终保持鲜明特色,注重选发贴近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格调高昂、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忠实记录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新时期以来,众多传诵一时的名篇佳作正是通过《小说月报》的及时选粹而走向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记忆实在是难以捉摸的东西,就像一幅被打乱的拼图,纵然缺失了关键的几块,剩下的风景依旧让人惦念。还记得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我从父亲的书橱里随手抽出薄薄的一册。印刷的质量并不好,除了封面和封底两张纸稍稍“硬朗”一些,内里的用纸是坦坦荡荡的单薄。攥得时间久了,手上居然还会印上一圈淡淡的油墨痕迹。
这就是我和《小说月报》的初次见面。我甚至记不得那天究竟读了几篇小说,却无比深刻地记住了那个下午窗外的蝉鸣,一声又一声后,仿佛被施了咒语,寂然于黏稠的空气中。这是一次和读《格林童话》或者《草房子》迥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她剥离开我的童年和少年,用猝不及防的方式向我展开一幅陌生的画卷。原来,阅读的“改朝换代”并没有温柔的循序渐进,更多的是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酣畅淋漓。
不同于别的期刊,《小说月报》刊登的都是已经发表过的中短篇小说。无法将所有新出的小说翻阅完毕,却可以在《小说月报》里阅读精心筛选后的经典之作。也许这个时候我就要推翻开头所说的言论了,因为《小说月报》实在难以归类为一个精灵。她可以很接地气地贴近现实,也不妨碍某些作品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兼而有之。她是丰富的,也是轻盈的,是狡黠的集大成者,也始终如一、紧扣时代脉搏。她伴随着我的中学和大学时光,直到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时候,真正的欢愉还未被察觉就已匆匆溜走,就像时隔二十余年后的今天,蓦然回望,才发现那是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的年代,人民期待着文学,文学拥抱着时代。我的青春篇章里有过这样浓墨重彩的一笔,已然非常满足。
大学填志愿,我选择了中文系。
为什么要读中文系?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率地阅读小说吗?答案是,也不是。梁启超说过八个字: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我想和文学有关的人亦如是。我热爱我的选择,热爱我读过的每一篇小说诗文。因为她们,我保持了一颗湿润温暖的心,让我阅读这些当下似乎已经被时代抛弃的文字时,依然能为他人流泪。
而今,纸媒式微,人们沉迷于碎片化阅读,纯文学仿佛只剩下小范围的狂欢。很多人甚至将隐匿了流量密码后的文字视为纯文学的扛鼎,却错过了真正有力量的文字。
我们有着璀璨的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却显得有些寂寥。尽管百花奖的评比能够让人看到新一代的作家不断崛起,但他们的大众知名度和关注度远远不够。这些作家也许耕耘了大半辈子依旧鲜为人知。他们可能写不出爆款文章,身上也没有流量,但他们愿意坐冷板凳,愿意关注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七情六欲,怨念希望,并且尽可能努力去思考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他们在文字里和读者共情,将那些难以用言语形容的辗转反侧书写出来,让读者明白自己并不孤独。所以,他们更加值得尊重。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大学毕业,《小说月报》陪伴了我的整个青春,一段独一无二、珍贵异常的青春。那是一段不逝的美梦。我曾想过,当我垂垂老矣的时候,高山回望,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也许什么样的情绪都已不再重要,能在最美好的年代相遇,已是感激。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黄山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