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马蒂亚·森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亚洲首位获得此奖项的经济学家。他曾多次到访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于2016年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授予特聘教授职位。在著述和公开演讲中,他曾对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充分肯定了中国在促进人类发展、解决贫困等问题中的做法,提出中国充分调动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为全社会服务的发展经验值得全世界借鉴。
阿马蒂亚·森于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于1959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曾任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的经济顾问,期间帮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人类发展报告。阿马蒂亚·森的经济学研究着眼于剩余劳动力理论、社会选择理论等方向,研究范围包括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等。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将目光聚焦人类社会的贫困和饥荒现象,对平等、自由等问题开展长期研究。在讨论“什么是平等”这一问题时,阿马蒂亚·森提出了“可行能力”理论,即关注人类个体的多样性和人的实际生活状况、用个体能够获得其重视的生活内容的“可行能力”来评价社会制度建设。他对“可行能力”的定义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在此基础上衍生的“能力集”则代表了个体从若干个可能的生活状态中可作出选择的自由。
在阿马蒂亚·森的论述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提高了人均收入与产出;经济发展则包含“拓展人们的能力”,包括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文化、健康及教育水平等。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工具,而不是目的。人类潜能的开发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国家应致力于对人们潜能的开发而不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在他的经济学著作《正义的理念》《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伦理学与经济学》等书中,都对此进行了广泛讨论。
阿马蒂亚·森这一基于“可行能力”视角的平等观,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他提出的“可行能力”,既包括了主体自身的自主行为,也包括外部公共服务、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和促进。“可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义务和责任。以“可行能力”平等的视角审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充分认识到主体的多元性,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结果平等和程序平等并重。目前,我国税务系统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日益增多,逐渐覆盖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的各个办税缴费环节,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在自然人办理税费业务的各个平台、时点。“可行能力”理论为建设税费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角。技术设备、制度机制、办税流程的优化改造,应将纳税人缴费人能够更顺畅、高效、无忧地办理办税缴费视为重要目标。应关注办税缴费相关的公共服务硬件与软件资源的实际使用效果,切实提升纳税人缴费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阿马蒂亚·森基于“可行能力”理论,对传统的发展观进行了深刻反思,怀着对社会中低收入和弱势人群的深度关切,对“发展”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他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目的,重视人的价值,其本质上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严峻的现实背景下,阿马蒂亚·森的理论体现了对平等、自由、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次反思,为人们理解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平等问题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因其在福利经济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和对社会贫困群体问题的关注,他于1998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亚洲首位获得此奖项的经济学家。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