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四季的地方

2023年07月10日 版次:08        作者:祝桂兰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每当听到《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总让我情不自禁想起那个生我养我的故乡,那个曾经美丽的海边小镇,那个我童年时候的天堂。

自从我8岁那年搬到市区,住进水泥钢筋砌成的楼房后,没有了故乡土地的平旷、花草的芬芳、屋舍的俨然,那林间白色棉布般的雾帐、泛黄老照片似的夕阳、货郎的鼓声……好像都成了一场梦。

记忆中的家园

我的故乡麻涌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西北部,地处珠江口东岸,东临倒运海,西南连接狮子洋,西北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水相隔。

据说,麻涌最早的名字是古梅乡,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不同说法,不管何种来历,古老的梅乡早已洗去征尘,在这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凭借勤劳的双手,把滩涂变成良田,把埠头建成港湾,共同托起了这一片南国水乡的新天地。

麻涌的香蕉很是有名,品质优良,畅销海内外。还记得小时候,麻涌的香蕉林遍布各村,我和小伙伴经常像鱼儿一样穿梭其中,嬉戏玩耍。香蕉树有三四米高,叶子如大芭蕉扇。风一吹,树们就像一群仙女,摇晃着长衣袖,跳起优美的集体舞,迷人极了。到了秋天,香蕉树上长满大串沉甸甸的香蕉,一大串里还有十几小串,就像十几个兄弟姐妹紧紧挨在一起,把香蕉树妈妈压弯了腰。

未成熟的香蕉,颜色青绿,味道又苦又涩。成熟了的香蕉,颜色和味道却大不一样,颜色变黄,味道也甜津津的。不过,蕉农总会在香蕉还没成熟时就把它割下来,以免它成熟后从树上“摔下来”。一到香蕉成熟的季节,无论走到麻涌的任何一个角落,似乎都能闻到香蕉特有的芬芳,让人垂涎三尺。

凉棚月下曲

在麻涌生活的8年时光里,有个地方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就是凉棚。

传统的凉棚多采用水松木、杉木、竹子、甘蔗皮、甘蔗叶、茅草作为建材,以人字棚顶、四檐滴水的形制搭建于河边、池塘边或埠头边,里面放着床。床一般都是用打磨光滑的杉木板或破开的竹子连缀而成,床板通常高出地面1米左右,板下多用砖头垒高,这样可以减少潮气袭人。

单单就建筑本身而言,凉棚已经有了诸多岭南水乡的特色。实际上,凉棚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无论是艳阳高照的白天,还是月色如水的夜晚,凉棚都是人们休闲、聚会、避暑休息的重要场所,是麻涌最重要的、最纯粹的平民空间。

每当农闲和涨潮时候,乡民喜欢三五成群聚于凉棚下谈天说地、说书弹唱。儿时的我最爱到凉棚去,挨坐在大人身边,听他们拉二胡、唱粤曲、讲故事,听得津津有味。闲暇时,我还喜欢趴在凉棚的窗沿上看河里来往的小船,那种悠然自得、无忧无虑,至今仍让我无限留恋。

龙船响当当

麻涌是东莞著名的龙舟之乡,赛龙舟的项目在当地至今仍拥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麻涌村村都有龙舟,不仅在龙舟节,平日里三五成群去竞赛也司空见惯。麻涌人还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邀请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五月的麻涌,河水满溢。东江河畔两岸的玉米抽穗、大豆开花结荚、甘蔗正疯长,龙舟竞赛和着庄稼丰茂的节拍来一场人与自然和谐的狂欢。农历五月十六是麻涌龙舟竞渡的日子,俗称“扒龙船”,各村身强力壮的男子都会奋勇争先、划桨击水,铆足了劲争取自己村里的龙舟能在比赛中拔得头筹。浩瀚的江面上,十几条龙舟你追我赶,场面甚是壮观。

勤劳勇敢的麻涌人,以划龙船的节日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生活健康平安。

重塑的故乡

故乡是一种依靠,也是一种容器,是收藏我童年笑声和哭声的地方。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我成长的见证。她永远站在我记忆的深处,召唤我灵魂柔软的部分,让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顾来路,反顾我们血脉的上游。

我离开麻涌以后,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工业飞速发展,当地许多香蕉地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厂房,麻涌的香蕉因此大幅减产,传统的香蕉种植逐渐被遗弃。为了发展,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种出了高楼;为了发展,香蕉林不再长出香蕉而长出了厂房;为了发展,河里畅游的不再是鱼虾而是垃圾。

故乡应该是美学而不是经济学。没有了故乡的人是无根的,离开了地气的脚步注定是走不稳的。

幸运的是,近些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乡村振兴建设,麻涌镇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通过引导散乱污企业退出,大力推进华阳湖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了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还老百姓天蓝、地绿、水清,让麻涌重新焕发出健康发展的活力,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等荣誉。

“山清水秀”不应成为子孙后代眼中晦涩难懂的词汇,我们有责任赋予它诗意的内涵,让孙辈们去眺望、去聆听、去触摸、去感知那希望的田野和原本香飘四季的故乡!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东莞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