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深山里有个村子叫高流,属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的生机镇,小镇在七星关区东北部的赤水河畔。
那天下午,我们几十个人在当地文联的组织下,带着新奇抵达小镇,下了车就去寻找自己要去的民宿。我和另外几人被分到了“诚信之家”,大家一路闲聊着,走了十来分钟,便见一栋不太起眼的二层小楼。进堂屋,转楼梯,上二楼。我略微吃惊,看起来平平常常的农家房舍,二楼竟然是另一派景象,有七八个像模像样的客房,房间陈设虽简单,但被主人家收拾打理得干净整齐。
第二天的早餐是在村公所吃的。天公不作美,雨一直软绵绵地下着。午饭后,我们去寻天渠,这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来此就是为了看天渠。在当地百姓嘴里,天渠有个更接地气的名字,叫大沟,就是为了引水而修筑的水沟。天渠之称不凡,大沟之谓普通,如同一个人的学名与奶名。
冒着柔柔的小雨,绕过村公所,便见一条沟渠自山上来,流淌着清亮的水,在陡峭处发出哗哗的水声。路畔,有人已经用泥土堵住沟渠,将水截流至旁边的水田里,男人正用犁土机平整田地,女人忙着修整田坎,脸上透着希望之光,似乎眼帘里,已经长满一田的稻谷,预示着又一年的好收成。
眼下的好景致,在生机镇,如果时光倒退几十年,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据《毕节县志》载:“生机镇属北部河谷温和干旱雨热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0℃,属县内少雨地区,是典型的老旱区。”比邻的赤水河虽然泽被千里,恩赐四方,但河畔的生机镇,却一度处在眼望大河滔滔却滴水难以入喉的尴尬境地,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尤其是最北边的高流村,至今还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高流大队山连山,眼望大河喊口干,缸里没有三碗水,家中缺粮又少穿。”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机镇人民在食不果腹、衣难蔽体的困境之下,用一声黑火药的爆响,打破了大山的寂静,迈开了劈山引水的不凡征程。至80年代,近30年间,生机人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各村之间你追我赶,用最原始的钢钎、錾子等生产工具,以死亡15人、重伤50余人、轻伤1000多人的沉重代价,修建了40多条沟渠和10多座山塘水库,沟渠总长309公里,水库总库容约150多万立方米。其中的镰刀湾大渠、镇江大渠、高流大渠等总里程达130多公里的十条“绝壁天渠”,和小峨峰、罗圈岩、银厂沟等成为生机镇主要水源的八座水库,被称为生机镇“十大天渠、八大水库”。
一条条天渠,为干旱的土地、枯萎的庄稼和一张张干裂的嘴巴引来了一股股甘冽的水,带来了新的生机。几十年来,潺潺流水日日夜夜时涌时缓地流淌在天渠之中,为这片土地源源不断输送“生机”。
流淌在我们身边的便是高流大渠。一路往上行去,山势不算陡峭,走一阵,渠边便有了护栏,一行人匆匆行走,恨不能一下就“杀”到那最惊心动魄的地方去。
突然,前方传来惊呼,原来是护栏围着的路段已经结束,前方已是绝壁了。山好像是被一刀劈开的,露出一段笔直的悬崖,裸露的岩石上,除了寥寥的低矮杂木,再无其他。天渠横挂在绝壁之上,像大山的一条裤腰带,最宽之处,也不过一米出头。在如此险境面前,人显得无比渺小。
同行数十人,大半的人选择在护栏结束的地方止住了脚步,只有很少的人继续往前走。毕竟脚下是悬崖,又没有任何防护,对人的心理和胆量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试问,这样的绝壁之上,如何才能修建沟渠?真的难以想象!但就是在这样的绝壁之上,英雄的生机人修建了高流大渠;也是在同样的绝壁之上,英雄无畏的生机人,用数十年时间修建了十条高流大渠这样的天渠。
行走在绝壁之上,我一阵阵心慌、紧张和腿软。山风吹过,撩动发丝和衣袖,似乎只要风再大一点儿就可以把行走的人吹走。紧张甚至让人幻听,好像山风里夹杂着“当当当”的声音,久远时光里人们凿山锤石的声音,还在这山崖间经久不息地回荡。
某一刻,我宛若游走在生死两界的过渡地带——一边是象征着死亡的悬崖,稍不留神摔下去,就将万劫不复;一边是静静的流水,是英雄的生机前辈们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引来的生命之源泉,源源不断地哺育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
全程几乎是提心吊胆地在最危险的那段天渠上走了个来回,直到回到有护栏的地方,我仍然心有余悸,脑海里莫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遥远时光里,一个人攀附在悬崖上,一手錾子一手铁锤,一下一下地凿着,在他的身边,日升日落,草荣草枯,他就那么凿着,忘了自己和年月。岁月带走了一切,而他留在了悬崖上,成为生命之渠的一部分。
我突然想,在眼前的绝壁上,那些修渠的人,他们一定也害怕过、后退过,但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未来,又一次次按捺住狂跳的心,一步步地向前开掘。
经历过最危险的路,返程的路便越走越安稳,但大家反而慢慢变得沉默。
一定是自然的险峻和前人的无畏,让人们陷入了思索。这么想的时候,我在手机里看到了新闻媒体上的一段话:“绝壁天渠”所凝聚的精神,昭示了“敢于胜利”精神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体现了“艰苦奋斗”精神中“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展现了“不畏牺牲”精神中“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冲劲,呈现了“永不言败”精神中“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铸就了一块光耀后世的精神丰碑……
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两天我们走的路途,其实终归是一样的,无论是革命先贤留下的遗迹,还是生机人修下的沟渠,都是用鲜血和汗水铺就,沉淀着前人不凡的功绩。我们走过的,是一片片壮美的山水,一条条平缓的路途,但在时光深处站立着的,是一块块永世不朽的丰碑。
雨终于停了,层云散去,阳光很快洒了下来,一切光景正越来越好。人们纷纷上车,出发回到各自的生活里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险途要走。但一切光景,都会越来越好。
摇晃的车窗外,自然山色中的村庄,曾是一个张着大嘴向天要水的贫瘠村庄,但因为有了天渠之水,千百年来捉襟见肘的生活得以改变。在新时代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秉持着修渠人的精气神,大步走在越来越好的光景里。
天渠之水,永不止息,生机不灭。在生机这片土地上的村庄和人们,一定会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荣光。
(作者:中国作协会员,国家税务总局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