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房间内的一块普通地板下,藏有好几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的是3000万日元现金(1日元约合0.051元人民币)——这并非电视剧的虚构场景,而是日本国税厅搜查涉税案件的真实画面。
7月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当天就任日本国税厅长官的住泽整将“严厉打击恶性涉税案件,努力维护税收公平正义”作为其履职抱负之一。
一直以来,日本严厉打击各类涉税违法犯罪案件。中央的国税厅及地方的国税局均设置专职查办涉税案件的查察部。同时,利用媒体渠道及时将破获的涉税案件广而告之,增强国民依法纳税意识。
消费税恶性逃税案件是打击重点
每年6月,日本国税厅都会发布上一年度的打击涉税案件调查报告。
今年报告显示,2022年日本国税机关向检察机关共检举移送103起逃税案件,涉案总金额达100亿日元。一方面,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与受新冠疫情影响严重的2020年、2021年相比,均大幅增加,与疫情前水平相当;另一方面,已移送案件占所有调查案件的74.1%,数值为近5年来最高,体现了日本严打涉税案件的决心和力度。而经过一审的61起案件中,涉案人员均被判处有罪,有3人将面临牢狱之灾。
根据报告,2022年逃税案件高发的税种主要有:法人税(47起,42.75亿日元)、消费税(34起,30.1亿日元)、所得税(19起,24.24亿日元)。逃税高发的行业分别是:建筑业、不动产业、零售业和劳务派遣业。
报告显示,34起消费税逃税案件中,有16起属于恶意利用进项税额抵扣、出口退税和免税优惠进行逃税的恶性案件,涉案金额为13.47亿日元。而2021年同类型案件只有9起,涉案金额仅为4.34亿日元。报告还简要披露了典型案件的犯罪手法,比如,某不法企业除从事日用品出口销售外,还经营出口商品销售网点,其与他人同谋,伪造进货单虚列进项税额,并趁经营销售网点之便,虚构面向外国游客的免税商品销售收入,据此提交退税申请,骗取退税款。对此,日本国税厅查察部查察科科长中西佳子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后将继续严打恶意利用出口退税和免税优惠进行逃税的恶性案件。”
15起不实申报逃税案件中,有一起案件的犯罪手法是,某不法分子因亲人去世,继承了大笔遗产,他将遗产以现金形式藏匿在不同地方,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纳税。
25起跨国逃税案件中,有一起案件的犯罪手法是,不法企业相互勾结,利用它们在日本的外国法人,通过虚列手续费或进行加密货币交易的方式,逃避法人税或所得税纳税义务。报告称,日本国税机关会加强与外国税务当局的情报交换等方面的合作,严厉打击该类型案件。
其他典型案件中,一起利用社交网络开展犯罪活动的案件,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某不法分子利用社交网络,发布所得税退税不实信息,有偿“辅导”他人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共计有100多人上当受骗。日本国税厅也提醒公众,小心网络诈骗,不要越过“逃税”的红线。
不允许说“不”的税务查察制度
税务题材的日剧中,常演绎这样的场景:在没有预先通知纳税人、未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数十名甚至上百名西装革履的公职人员突然造访某家企业或私人住所,开展强制性税务搜查。这些人员来自日本国税查察部,该部门专职负责对恶性涉税案件的查办,必要时移送至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目前,全国约有1500名查察人员。查察人员每次出场如此“威风”,这得益于日本《国税犯罪管理法》规定。在得到法院允许后,查察人员具有临检、搜查、扣押等权力,故他们又有“经济警察”的称号。
日本税务查察制度始于1948年,迄今已有75年的历史。开始的查察范围非常广,后来逐渐集中为涉案金额巨大、犯罪手段恶劣的涉税案件。国税查察部下设情报小组和搜查小组。情报小组主要根据媒体报道、举报信息、坊间传闻等,对犯罪嫌疑人所开展的经营活动,与之相关的商业伙伴、亲朋好友等人员进行秘密调查,当搜集到充分犯罪证据后,就可以向法院申请搜查扣押许可令。搜查小组顾名思义,就是拿着搜查扣押许可令,对嫌疑人的企业和住所进行强制搜查、扣押,以及对嫌疑人进行审问。在搜查小组中,除税务人员外,还有来自检察厅、警察厅、法务省等部门的工作人员。
日本的税务查察和税务调查是两个概念,简单来说,税务查察是强制调查,税务调查是“自愿”调查。具体来看:一是税务查察的搜查是突然进行的,这主要考虑到如果提前通知,会给对方藏匿、销毁犯罪证据的时间,而税务调查一般会提前通知纳税人,但如果预判提前通知会造成证据灭失的情况下,有时也不提前通知,而是直接开展税务调查;二是作为犯罪调查的一种,税务查察具有强制性,而税务调查原则上需征得纳税人同意后才能进行,未经允许时,物品不会被扣押;三是税务查察针对的是涉案金额1亿日元以上的恶性逃税案件,后续嫌疑人被起诉和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性很高,而一般税务调查的处理结果多是补缴税款和罚款。
那么,面对“自愿”的税务调查时,纳税人有说“不”的权利吗?事实上也没有。日本纳税人不仅要履行纳税义务,还要承担配合税务调查的义务,所以这里的“自愿”并非指纳税人接受或不接受调查,而是指当税务人员对存折、文件、电脑、保险箱等物品进行检查时,会事先征求纳税人同意。此外,税务调查人员向纳税人质询相关问题时,纳税人既不能保持沉默,也不能作虚假陈述。
除了国税查察部,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税务调查部门叫作资料调查科,主要对继承巨额遗产、财产申报不实的富人群体开展调查。资料调查与税务调查一样,属于不能拒绝的“自愿”调查范畴。调查流程是先收集分析申报信息,再进行现场调查,向纳税人询问申报细节、确认财产价值,在现场调查后,还要对相关金融机构及商业伙伴进行反面调查,了解正面调查难以掌握的情况。与普通税务调查人员不同的是,资料调查科工作人员专职负责该项工作,所以他们的调查也更加充分彻底,有时要半年以上才能结案,而普通的税务调查人员还要承担别的工作,调查时间相对有限,多为两三个月。
通过改革不断堵塞征管漏洞
日本国税机关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和实施改革,有效堵塞税收征管漏洞。比如完善出口退税和免税优惠制度、实施合规申请表留存制度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税逃税案件的发生。
一是完善出口退税和免税优惠制度。
在日本,出口企业将本土商品销售到其他国家,可以申请消费税退税;赴日游客等群体购买日本商品留作自用时,能够享受消费税免税待遇。但这样的优惠制度屡屡被“钻空子”。一种犯罪手法是:企业出口商品时,一般需要向海关提供包括出口目的地、商品名称和数量等必要信息的文件,但当出口商品价值在20万日元以下时,可以通过国际快递的方式邮寄出口,这样就不需要留存文件和办理手续。于是许多不法企业采取“空包裹”虚假发货等方式骗取退税款。据大阪国税局统计,2019年7月—2020年12月,所查处的181起总涉案金额58.23亿日元的消费税逃税案件中,有两成是恶意利用出口退税和免税优惠。
还有一种犯罪手法是:不法企业“雇佣”赴日游客等群体购买免税商品,再以低于同类含税商品的价格在国内倒卖这些商品,从中赚取差价。日本海关在常规出境检查时,就发现了许多游客虽有免税商品购买记录,但其行李中没有相关商品的情况。仅2022年一年,日本政府就决定对366名赴日游客追缴22亿日元的消费税,最终追缴成功的只有7000万日元。
日本政府为减少这些不法行为给政策“打补丁”。针对第一种犯罪手法,2021年起,在东京、大阪等地税务机关设置消费税专员岗位,以加强对退税申报的调查;同年10月起,20万日元以下商品邮寄出口时,也需要留存必要文件。针对第二种犯罪手法,2020年起,购买免税商品的赴日游客的护照信息和交易明细,将通过免税店以电子的形式发送至国税厅,并与海关共享。今年4月起,日本实施了新的消费税免税制度,大幅收窄了可以购买免税商品的人群,持有留学、探亲等长期赴日签证的外国人,不再有资格购买免税商品。当税务机关发现免税商品被倒卖时,除游客外,倒卖企业也要承担连带的纳税义务。
二是合规申请表留存制度。
这是近年来日本消费税重要改革之一。今年10月起,日本将实施合规申请表留存制度,在现行申请表的基础上,新增了“登录号码”“适用税率”“消费税额”等项目。只有在系统里注册登记、开具并留存合规申请表的企业才能够享受消费税进项税额抵扣。虽然这有利于提升税收征管规范性,但也增加了部分企业的遵从负担。住泽整表示:“日本国税厅将采取宣传、辅导等灵活的应对措施,推进改革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