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应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2023年07月19日 版次:05        作者:李平

我国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为经济稳定恢复、促进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税收应从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制造业转型升级、促消费扩内需、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精准施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近日,《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出炉。从报告内容来看,我国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税费政策形成合力,为支持经济稳定恢复、促进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应继续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更好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税费政策助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税务部门服务“国之大者”的首要职责。

依法组织税收收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财力基础。从报告看,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7.14亿元,为预算的100%,比2021年增长3.8%。具体来看,税收收入89977.07亿元,为预算的96.7%,增长1.2%。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约为95%,这为保持中央财政支出强度、促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财力基础。

减轻经营主体税费负担,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2022年,我国加力提速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制造业等13个行业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存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按月全额退还,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达2.46万亿元。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出台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扩大“六税两费”减免适用范围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延续实施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对困难行业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这些税费支持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关键作用。

加大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出台高新技术企业购置设备器具、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可在税前100%加计扣除等政策,把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2022年,支持科技创新的税费优惠政策减免金额达到1.3万亿元,有效激发了创新发展动能。下调制造业等领域的增值税税率、率先提高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加大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的力度等“重磅”减负措施接续推出,有效支持制造业缓解经营压力、增强创新动力、激发发展潜力。国家税务总局监测的全国重点税源企业数据显示,2022年制造业企业税费负担较2017年累计下降23.3%。2022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7%,比2020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好势头。

着力保民生促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切实改善民生和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消费,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出台支持居民换购住房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减轻置换税费成本;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船税、延续免征购置税,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增长93.4%,成为扩大内需和提振消费的重要引擎。

优化税费服务模式,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深化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推动税费服务从线下服务为主向线上线下服务并重转变、从受理咨询式服务为主向按需主动供给式服务为主转变、从共性服务为主向共性个性服务并重转变、从注重程序性服务向更加注重权益性服务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税收营商环境。

应进一步完善税费支持政策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需要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完善税费政策,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稳预期、强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动能。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税收政策体系。在鼓励基础研究方面,落实好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科学慈善捐赠,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科技慈善基金实施“宽优惠、严监管”的税收措施。在科研人才激励方面,对企业科技人员取得的股权奖励以及高校院所研究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研究完善面向高端、紧缺专业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可对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事“卡脖子”技术攻坚的高端、紧缺专业人才实施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扶持政策,落实好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平台及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初创企业更好成长;进一步实施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成熟期的创新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壮大发展主引擎。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动力。应精准落实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制造业重点行业新购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支持政策,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升级;发挥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税收优惠等政策作用,推动制造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施好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等税费支持政策,鼓励制造企业降碳减污增绿,推动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支持促消费扩内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扶持养老、教育、医疗健康等服务业发展,落实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以及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性消费需求。立足重点领域有效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落实好居民换购住房个人所得税政策;支持汽车消费升级,落实好阶段性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新能源和节能汽车车船税、销售二手车增值税优惠政策。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逐步健全直接税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强化公益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助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而促进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有力促进经济恢复向好。

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同发展。持续优化国际税收营商环境,完善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出口退税等税收制度体系,促进稳外资、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税收规则制定和推进“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发挥税收职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预约定价安排谈签,帮助解决企业跨境涉税争议,进一步用好税收协定,更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各国共同发展提供新机遇。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