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突出、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盈利能力强等特点,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近年来大连市政府不断完善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政策,大连市税务局以全市75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样本,通过研究税收数据和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本市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瓶颈,并提出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发展现状
深耕制造细分领域,分布广泛潜力巨大。75户专精特新企业行业分布广泛,覆盖19个行业大类。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合计13户,占比17.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各有10户,均占比13.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户,占比9.3%;专用设备制造业6户,占比8%。75户企业2022年户均净利润4910.7万元,净资产收益率年均超15%,呈现高收益的特点。
入库税收快速增长,电气制造贡献领先。2022年,75户专精特新企业合计缴纳税款6.2亿元,户均缴税835.6万元,较上年增长25.7%。从行业来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税收1.9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纳税额达5000万元的企业共有3户,比上年增加1户。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拓展势头不减。2022年,75户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3.6亿元,同比增长5.1%。经过疫情影响,专精特新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得到充分展现。2022年,专精特新企业净资产额245亿元,同比增长1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小幅下降,但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24.61亿元,同比增长56.3%,企业扩张市场、快速发展的态势明显。
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发展前景可期。2022年,75户专精特新企业申报研发费用12.5亿元,同比增长11.7%,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0.3亿元,同比增长5.1%,反映出专精特新企业通过持续创新研发,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省内采购比例较高,与发达地区联系紧密。从企业采购和销售发票流向来看,一是采购主要源于大连和辽宁省内其他地区,对本市及本省企业有辐射作用;二是与江苏、山东、河北、广东、浙江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联系紧密,来自五省的采购金额占比为29.2%,销往五省的销售金额占比为44.9%;三是销往大连和省内其他地区份额较小,为14.8%。这反映出大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连接辽宁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重要产业链节点企业。
税收政策护航发展,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2年,75户专精特新企业享受所得税征前减免税优惠11.3亿元。从行业来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享受税惠2.2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享受税惠1.6亿元,金属制品业享受税惠1.6亿元。其中,享受减免税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4户。
发展瓶颈
结合75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选取46户有代表性的专精特新企业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连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面临以下挑战:
企业培育路径有待优化。根据专精特新企业的评审条件,大连符合条件的企业相较于其他省市并不多,有望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基数较小,优质企业培育难度较大,导致大连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增长较慢。
专精特新产业链有待规划。大连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先进龙头制造业企业相对少,未形成完整的专精特新产业链。现有的专精特新企业在省内采购上游原材料,产品普遍销往外地,一直处于向外输出的状态。虽然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但受产业链不健全等多重因素影响,回流的技术和人才较少,品牌吸引力不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存在招不来、用不起、留不住的问题。
企业资金压力有待缓解。专精特新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其不仅研发投入资金较多,基础设备的投入也较大,往往在产品投入市场一定阶段后资金才能回笼,在这一期间企业资金压力较大。调查问卷显示,多数专精特新企业反映的主要困难是“项目垫资量较大,现金流紧张”、因购置土地、建设厂房等扩张期资金需求量大,影响了企业快速发展。
发展建议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路径不完善、产业链不健全等难题,需政企同向发力。
进一步创新服务举措,使营商环境更优。多部门联动,成立专项小组,建立政府相关部门与专精特新企业联络制度,委派专人与专精特新企业进行一对一对接,第一时间帮助解决企业问题。加强与人社、银行等部门合作,协力推进投融资工作,精准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利用税收大数据,以多种形式为载体,为企业提供更加精细的政策宣传辅导。
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大连;围绕海洋科学、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引进品牌效应好、带动力强的大型企业和高端项目,积极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在税收贡献较大的大型企业中选择一批基础好、潜力大、成长快的企业,重点培育、重点扶持,推动其尽快成长为区域性行业龙头企业,提升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
加大对“小升规”企业的扶持力度。以统计、市场监督、税务等部门的数据为基础,加强摸排调研,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大数据库。通过企业画像,根据企业特点和产业链结构,筛选出不同梯度、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建立完善重点培育企业库。加强对重点培育企业的扶持,助推小微企业尽快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并将引进规模以上企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重点。
加强金融支持,解决融资难题。进一步拓宽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渠道,多措并举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通过将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相结合,有形资产融资与无形资产融资相结合,融资服务与上市培育相结合,融资服务与技术、市场管理、人才等综合赋能服务相结合,打造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