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水中的石头”

2023年07月19日 版次:08        作者:陈少波

要从宏观经济学教材中选一本获益最多的书的话,我想应该是《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本书201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内容是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开设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讲义。

本书以回答现实经济问题引出理论,更好地利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对我国经济实践进行解释,引导读者形成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体系。它阅读门槛并不高,语言注重口语化,代入感较强,出版之后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和较高的网络评价。

全书共25讲,围绕我国存在的主要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理论上,消费者会在消费和投资之间进行选择,如果投资过多,投资回报率下降,消费者会把更多收入用于消费。但在我国实践中,有大量储蓄者对于投资回报并不敏感,投资回报率下降并不会减少他们的储蓄,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调节消费与储蓄,造成储蓄过剩、消费不足,并进而演变为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书中将企业投资与居民储蓄之间的不一致性引入新古典增长模型,串联起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并揭示了这些问题之间的成因及相互关系。

二是货币政策传导路径阻塞问题。宏观经济学理论习惯性假设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是完全顺畅的,货币被创造后就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经济之中。但实际上,货币政策传导存在各种阻碍和摩擦,导致货币在经济中的非均匀分布。书中基于理想化货币政策模型,逐步引入黏性价格、市场分割等摩擦性因素,解释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实际状况。

三是对萨伊定律的再讨论和再认识。萨伊定律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萨伊定律的本质是对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绝对信任,生产活动进行的同时,相应的需求就会产生,因此经济增长的约束在于供给侧,经济运行不会出现需求不足的情况。作者提出,萨伊定律并不总是灵验的。萨伊定律认为,市场“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供给产生与需求平衡。但这是建立在对市场运行效率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且以具备最优消费/储蓄机制为前提。在我国,长期存在储蓄过剩、消费不足的问题,市场“看不见的手”作用有限,萨伊定律因而失效。这给我国经济研究一个启示,即中国经济不能用西方主流经济学观点一概而论,需要结合中国特殊的环境具体分析。面对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经济,权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问题,在宏观政策导向上,需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充分考虑到短期扩大需求总量的要求,在加强需求侧管理时则要着眼长期发展,更好化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本书在第12讲,通过分析凯恩斯乘数理论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本质差异,论述了税收相关问题。税收政策是财政周期的自动稳定器,税收收入随着经济的盛衰而变化,有平抑经济波动的倾向。同时,在自动稳定器效应之外,可通过调整税收制度来放大或缩小稳定器的效应。如在经济低迷时,政府主动减轻税收负担,可起到刺激消费和投资、扩大总需求、助力经济增长的作用。凯恩斯与李嘉图的关键分歧在于对经济自然运行状态的理解差异,李嘉图这样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应减少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凯恩斯则认为经济在自然运行中难以优化资源配置,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下降。本书认为,现实世界中的财政政策更接近凯恩斯的理解。税收政策可以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在书中以“水”和“石头”分别比喻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市场运行面临的约束条件,告诉大家本书的特点在于如何认识“水中的石头”,特别是认识我国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约束条件。理想状况下的市场经济如水一般灵活,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但现实中,市场经济的“水流”之下仍有“石头”。“浪花”和“漩涡”是我们看到的一些经济现象,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突破市场运行面临的约束条件。

紧密结合现实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可以促进经济学理论植根现实土壤,更好地发挥其传播经济知识的作用。正如作者所说,当这本书变得过时的时候,说明它所写的东西已不适合解释我国经济的现象,那必定意味着我国经济又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