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20周年。“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战略决策。如今,千般姿态、万种风情的美丽乡村,在浙江广袤大地上实现“万千蝶变”,描绘着诗画村庄的“万千气象”。
2003年至今的20个年头里,浙江税务部门倾注税务力量参与“千万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省局机关先后选派16名优秀干部前往德清县武康街道、仙居县淡竹乡和白塔镇担任“驻村指导员”,与村民一起开展乡村建设工作,探索出一条税务助力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共富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接力帮扶,共建乡村良治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好的基层治理能力不可或缺。
2004年,原浙江省国税局向德清县武康街道对河口村派出首任“驻村指导员”。近20年来,在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接力帮扶过程中,浙江税务部门建立了与对河口村“两委”共同办公、共商要事、共决大事、共解难事的“四共”机制,深度参与村庄发展规划、村规民约制定,共商“村之大计”,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自2009年开始,原浙江省国税局与仙居县淡竹乡开展结对帮扶,先后帮扶该乡下陈朱村、石盟垟村、油溪村、尚仁村。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新成立的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税务局成为省级结对帮扶仙居团组组长单位。2021年,结对帮扶村调整为仙居县白塔镇上叶村,浙江税务部门基层党组织、白塔镇党委、上叶村党支部成立“税美上叶”党建联建体,通过基层组织共建、特色产业共育、为民实事共办等协同机制,助推白塔镇上叶村“未来乡村”建设。
“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关键。”第七任浙江省税务局“驻村指导员”、浙江省税务局国际税收管理处副处长林旭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充分发挥税务职能优势,不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解锁浙江农业农村共富密码。”
为了把结对帮扶工作做到村民的“心坎儿”上,浙江税务部门负责同志每年都到帮扶村开展一线调研,组织召开村干部及村民座谈会及现场会。20年来,浙江税务局省局负责同志累计到帮扶村组织召开座谈会及现场会60余场,走访农户千余户次。从兴修公路、建设自来水厂、厕所革命到搭建农产品购销渠道,通过一次次促膝长谈、宣传动员,每个阶段村民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诉求渐变为村里共识,形成了“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的良好氛围。
一路通达,共绘美丽乡村
“以前的路又陡又窄,建筑材料运不进来,就盖不了新房,农产品出不去,也就没有收入。”提起“国税环湖南路”,50多岁的村民茅福根回忆说,“我们脱贫致富的时间,就得从这条路修好的时候算起。”
2004年,第一任浙江税务“驻村指导员”来到对河口村时,村里公路狭窄泥泞,特产出不去、物资进不来,狭窄蜿蜒的山路阻挡了村民致富的脚步。浙江税务部门将拓宽公路作为结对帮扶的“先手棋”,2004年—2006年期间,与当地政府一起投入300多万元,重新修筑了对河口至银子山的公路,将原来只有2米多宽的蜿蜒山道改造成6米多宽的水泥路。这条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打开了村民致富之门,被村民们命名为“国税环湖南路”。
据悉,浙江税务历任“驻村指导员”驻村期间持续实施公路拓宽和林区道路建设工程,先后拓宽了乡际衔接公路和6条林区道路,惠及林农320余户。2022年,对河口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03年增长9.25倍。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淡竹乡林坑村。林坑村位于仙居西南角,背山面水,犹如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桃花源”。但村庄地理位置偏僻,进村道路是一条仅容一辆车通行的小路,一旦会车就会造成拥堵。“桃花源”无人问津,交通问题成了解锁林坑村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
2019年,浙江税务“驻村指导员”与当地村“两委”负责人一起组织立项,以县道标准对进村道路进行拓宽,建成后路基宽度达6.5米,路面宽度达6米。交通便利后,藏在深山的林坑村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走上了一条旅游休闲经济的发展道路。
“路修好了,来林坑村的游客多了,山货也能运出去销售。这不仅仅是一条进出村的道路,更是村民们的致富路。”林坑村党总支书记蒋坚军说,红薯干、笋干、茶叶等农副产品从山里运出销售到全国各地,不仅增加了村民家庭的收入,还为村集体直接增收近6万元。
一库水清,共护幸福源头
对河口村位于河口水库水源保护区内,村内环境整洁、道路干净如洗,美丽庭院错落有致,“山乡水村,幸福源头”便是对其最真实的描述。然而,20多年前,对河口村曾经的“脏乱差”,一度严重威胁着德清县人民的饮水安全。
“千万工程”实施后,浙江税务部门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和村“两委”,从村民最紧迫的需求入手,痛下决心关停竹拉丝厂、扇厂、萤石矿等近20家污染严重企业;推动将水源保护写进村规民约,并设立“水源保护奖”,用于奖励治水护河的村民;出资建造小型自来水厂1座、净化蓄水池11个,铺设管网8.25万米,切实解决了1450余户农户的饮水和田地灌溉问题。其后,从改水改厕、村道硬化到绿化美化,历届浙江税务“驻村指导员”和村民一道积小胜为大胜,不断修复生态、重塑环境,生态村逐步成为网红村。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正是税务部门的‘贴身’指导,给了我们‘壮士断腕’的勇气,”对河口村村委委员马腾伟说,“我们逐步在‘小山村’里造出了‘大景区’,村集体经济也有了可观的提升。”2020年,对河口村被浙江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为浙江省善治示范村,2022年入选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
近年来,随着以环境保护税为主的绿色税制逐步完善,加上各项税费支持政策出台,浙江税务部门在助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从税惠赋能正向激励,到优化流程精准服务,全力支持乡村“向绿而行”。在仙居县林坑村,当地抓住生态环境优势,以村集体名义注册成立仙居那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餐饮、住宿、手工制品热火朝天地发展,开票量等税收业务需求与日俱增。税务部门在林坑村打造家门口的税务“微厅”,通过乡村税务顾问和税务“驻村指导员”面对面指导,持续开展税收优惠政策、网上办税操作指引宣讲。“以往我们到城区办税服务厅往返要花费近两个小时,现在既可以网上办税,又有‘乡村税务顾问’上门辅导,很方便。”那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蒋文翔说。
点绿成金,共建和美乡村
“回馈家乡、建设家乡,一直是我的理想。”今年大学毕业的王镇舟想在家乡对河口村发展,由于其所学专业与当地企业对口较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里非常焦虑。在近期一次“蹲点式”调研中,当地税务部门得知王镇舟的“纠结”,于是结合其所学专业和就业意向等实际情况,向他提出了开办民宿的创业建议,并提供了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辅导,鼓励他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在民宿施工期间,税务部门和村委会还多次现场查看建设进展,帮助协调装修资金、审批手续等难题。”看着崭新的“依山对河”民宿招牌,王镇舟心里充满了感激。“我的经营方向,就是主打优越的生态资源和质朴的乡里风情,再结合一些休闲项目,生意一定会红火。”
实现圆梦创业的小王只是税务部门助力乡村走向“景美人富”的缩影。近年来,浙江税务部门坚持“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利用税收大数据,致力于解决制约结对乡村经济发展、村民急难愁盼问题。比如,用税收数据“补链”销售渠道,解决对河口村村民十几万斤板栗滞销难题,帮助该村实现收入超500万元;在淡竹乡设置乡村便民办税服务点,惠及全乡200多户农家乐;成立乡村税务顾问队,为淡竹乡11个行政村提供服务,并建立网上咨询微信群,随时随地解答农户税收问题……通过因地制宜帮助、引导帮扶乡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电商和乡村旅游。
“因地制宜、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从整治村容村貌到打造美丽庭院,再到全村发展特色民宿,这是浙江省税务局“驻村指导员”、上叶村第一书记钱云潘对税务实践“千万工程”的感悟。“从背靠神仙居景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出发,上叶村在前期环境整治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谋求农旅融合发展。我们税务部门立足发展所需,把更精准的服务、更便捷的办税体验带给村民,为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建设注入力量。”
筑梦青山绿水间,美丽乡村展笑颜。20年的帮扶“税”月绘出一块又一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幸福图景。截至2022年,对河口村经营板栗、茶叶、竹制品等农产品的经营主体超过100家,开设民宿15家,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上叶村入选全省首批100个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31.5万元到65万元的跃升;林坑村以村集体名义注册成立仙居那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摘除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荣获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称号;石盟垟村完成农房改造46户115间,成为新农村改造典范;尚仁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带动周边农户出售农产品300多万元……
江山如画今胜昔,一张蓝图绘到底。当前,浙江正构建“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千万工程”新画卷。浙江税务部门将切实扛起“千万工程”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的使命担当,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税务总局党委和浙江省委部署要求,进一步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高质量推进新发展阶段税收现代化的动力,持续接力“千万工程”的税务实践,不断将“绿色税收”的税费红利转化为绿色发展的优势,深化乡村产业、人文、文化、生态、组织五方面“振兴”,以税收力量打造更多“共同富裕”的乡村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