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全网的榕江“村超”将在7月29日踢总决赛。“村超”——乡村足球联赛,凭借有浓厚乡土味的多民族文化,为乡村经济发展打开了新思路。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村超”的带动下,“食、住、行、购、娱”五项指标反映旅游业正全面复苏。上半年,榕江县旅游相关产业实现增值税开票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89.7%,实现旅游税收收入5187万元,同比增长34.4%。在旅游业升温的同时,出现旅游服务供给不足、县域消费层次偏低、旅游产品缺乏多元化等问题。如何把“村超”带来的网络流量变成“留量”,是黔东南州发展旅游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村超”掀起足球热浪
榕江县,位于黔东南州南部,总面积3316平方公里,人口38.5万人,其中苗、侗、水、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地处湘黔桂三省接合部的中心地带,是贵州区域性支点城市、是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主阵地。自今年5月13日乡村足球联赛揭幕以来,凭着民众自主、开放办赛、不收门票、保持土味等特质,“村超”火爆全网。
足球是榕江县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传统项目。“村超”的参赛村队有20支,队员来自坐落在榕江县城北新区城乡接合部的三宝村寨及其周边村寨。各支队伍先分组踢循环赛和淘汰赛,再于7月29日踢总决赛。赛事的组织者、裁判员、解说员、球员、啦啦队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当地村民,政府则做好交通、电力、安全、环卫等各方面保障性服务。比赛主要在每周五、周六、周日进行,每天三场或四场,从傍晚持续到午夜。“村超”比赛越来越火,前来观赛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带来了当地旅游经济、夜经济的快速发展。
“村超”带动旅游升温
今年5月以来,榕江县接待游客107.4万人次,同比增长39.7%,实现旅游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52.1%。
特色食品点燃“食”经济。牛瘪、卷粉、腌鱼是黔东南苗侗特色美食,“村超”期间吸引大量游客打卡品尝。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5月1日—6月30日,榕江县餐饮业实现开票收入520万元,占今年以来榕江县餐饮业总收入的31.5%。实地调查走访的15家规模较大的餐饮企业在“村超”期间,营业收入都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榕江县西环牛瘪城接待游客2.4万人,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0.9%。除榕江县外,周边黎平、从江县餐饮业亦受到“村超”辐射带动,增值税开票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7.5%和90.5%。
民宿文化助力“住”经济。今年以来,榕江县住宿业已实现开票收入1567万元,同比增长18.3%。黔东南州上半年实现住宿业开票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38.2%,较2019年疫情前增长40.4%,全州住宿业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露营地服务和民宿服务等新业态住宿模式实现井喷式增长,合计开票金额2671万元,同比增长2.3倍。
出游高峰拉动“行”经济。全国各省至榕江观看“村超”的游客以“高铁+自驾”为主。5月以来,大量游客汇聚榕江县城,刺激当地交通运输业开票收入。5月、6月,榕江县旅客运输及相关行业实现开票收入4174万元,同比增长71.5%,主城区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开票收入同比增长4倍。人流量的剧增也让商品物流需求快速上涨,同一时间榕江县的快递服务、运输代理服务开票收入分别增长50.6%和3.4倍。
伴手礼刺激“购”经济。“村超”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美食品尝环节,让游客能免费感受黔东南“食文化”,同时拉动了当地旅游购物开票收入。今年5月、6月,黔东南州农副食品的开票收入为6.4亿元,同比增长32.7%。同时,“村超”主题T恤让黔东南州民族工艺品被持续关注,蜡染等抽纱刺绣工艺品销售形势向好。5月、6月,黔东南州抽纱刺绣工艺品开票收入同比增长98.7%,主要销售蜡染小饰品的贵州青于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仅5月的营业收入已达到该企业1月—4月营收合计的5.2倍。
文化多元反映“娱”经济。黔东南州拥有“高铁+高速”的便利条件,游客在榕江观看“村超”后,可在周边县区持续观光。仅端午假期,黔东南州17个景区接待游客40万人次。黔东南州将少数民族风俗资源转化为特色歌舞表演。从开票情况看,黔东南州5月、6月的文艺创作与表演、文化活动服务、休闲观光活动、游乐园等行业的合计开票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81.2%。
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避免“昙花一现”
黔东南州旅游业随着“村超”“村BA”的火热,正步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的发展既要进一步夯实旅游五要素的竞争基础,也要聚焦新阶段发展中的薄弱点,精准施策,优化转型升级。
关注旅游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感”。从供给能力看,短期剧增的旅客流量超出榕江县承载能力。酒店住宿服务在“村超”期间接近满负荷运转,游客甚至外溢至黔南州。志愿者、专业导游等综合服务人员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需要。建议在“村超”期间吸纳、培训周边县市人员充实志愿者队伍,加强旅游引导,接受游客监督,提升用户体验。让更多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中,是助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收、因地制宜探索民宿发展模式,树立起民宿发展的贵州品牌。鼓励当地村寨通过增设“临时民宿”“房车露营”等解决酒店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
关注旅游消费,打造民族旅游特色名片。黔东南州素有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之称,但民族特色优势并未充分发挥。民俗体育活动带来的旅游消费主要在住宿餐饮领域,游客消费层级不高,时间不长。应拉长游客在省内的游览时间,提高过夜率,提升消费层级。榕江现有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无5A级景区,与周边从江、黎平的侗族苗族文化景区还存在旅游资源同质化问题,对省外游客的吸引力有限。建议在黔东南州推广全域旅游概念,“黎从榕”三县可联合打造民族特色景区。同时与铜仁、黔南等地建立“村超”、梵净山、荔波小七孔相串联的旅游精品网,实现全省旅游一盘棋发展。通过媒体加大“民俗体育”宣传力度,组织青少年足球夏令营等活动,打造“旅游+体育”的特色品牌。
关注旅游商品,提升商品文化特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提升旅游发展品质的重要手段。黔东南州特色美食具备极强吸引力,但便携程度不够。瑶族药浴、民族服饰、扎染、蜡染等纺织制品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但多限于在当地消费,以“村超”带动民俗商品购买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议提高本地农副食品深加工水平,将贵州“民族文化”“山水文化”与当地农特产品融合,深挖当地有辨识度的旅游产品,在包装设计、储存方式上考虑游客需要,提升商品的文化特质、提高便携程度。
关注旅游新模式,推出新业态旅游。“村超”是大众体育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相关旅游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暑期到来,旅游群体更加注重家庭与康养,亲子游、研学游、康养游也成为旅游新亮点。建议围绕旅游消费群体细分市场,不断更新旅游路线,创新旅游产品。黔东南州绿色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8%,建议对康养资源做深入研究及策划,形成具有黔东南特色的旅游与康养相关行业紧密关联的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