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祁县每年生产的玻璃器皿超过20亿件,沿着“一带一路”销往世界各地

晋中小城“吹”出“玻璃器皿之都”

2023年07月31日 版次:03        作者:本报记者 杨贵苗 裴石明 通讯员 李彦宁

玻璃主题公园、玻璃文化艺术中心、玻璃文化会展中心……在今夏一个凉爽的午后,记者行走在山西祁县县城,入眼即是玻璃元素,某栋毫不起眼的建筑后面,可能就隐藏着一家出口世界各地的玻璃生产企业。

祁县,被誉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每年生产玻璃器皿超过20亿件,产品包括酒具、茶具、果盘、花瓶和工艺品等10大系列8000多个品种。G20峰会国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卡塔尔世界杯、北京冬奥会都使用过祁县生产的玻璃器皿,茅台、五粮液等配置的高端酒具以及风靡一时的网红猫爪杯,也都产自这里。

依托玻璃器皿产业,祁县跻身“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玻璃产业每年缴纳税款几千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2022年,祁县入选山西省首批“十大特色专业镇”。一个深居内陆的古老县城,如何依托特色产业释放“镇”能量,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吹”出来的底气

“我小时候,大街上就能看到很多外国人。”国家税务总局祁县税务局办公室的高世峰出生于1993年,是土生土长的祁县人。在他眼中,玻璃一直是祁县的一张“名片”。

祁县“一带一路”合作区规划展示馆,记录着这张“名片”的前世今生。300年前,晋商开辟了纵横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将中国茶销往世界,同时带回了国外的玻璃制品及其制作工艺。岁月轮转,玻璃产业在祁县落地生根,繁衍至今。从明清时期的玩具琉璃咯嘣,到后来的吹制油灯罩、马灯罩,再到如今的玻璃器皿,祁县玻璃产业持续迸发着活力。

在祁县东玉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人工吹制玻璃车间,1500摄氏度的高温玻璃熔炉边,几十个汗流浃背的工人们挑着糖浆般黏稠的玻璃原液来回穿梭,忙而不乱。

“最关键的技术是‘吹’。”生产厂长吕瑜洁带着记者来到炉子边。吕瑜洁是“中国日用玻璃行业工匠”获得者,吹制异形醒酒器是他的拿手绝活。“人工吹制是祁县玻璃器皿的一大特色,工艺复杂,机器难以取代。”他告诉记者,吹制技艺中取料是关键的一步,全凭工人的经验和手感,一次取料,不能增减,料太多吹出来的成品就会厚,美观度差。到了吹制时,工人要一边吹气一边迅速转动空心金属吹杆,让玻璃坯在模具中均匀受力成型,这一步也非常考验技术。而一些异形的玻璃器皿,没有模具,完全倚仗老师傅的个人手艺。“吹制师傅一天的工资有300多元。”吕瑜洁笑道,“可以说,每一件人工吹制的玻璃器皿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祁县,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玻璃器皿行业。国内市场60%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80%以上的人工吹制高脚杯都产自祁县。在国际市场上,祁县2022年玻璃器皿出口额达1.8亿美元,占全国玻璃器皿出口额的22%。祁县也因此获评“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近年来,祁县玻璃器皿出口退税逐年增长,2022年达到1502.46万元。

“我创新,我生存”

“精诚团结,求实创新”“我创新,我生存”“创新引领,共享发展”……在祁县各大玻璃企业的办公楼和厂房,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创新”。

“创新”二字,对玻璃企业而言有特殊的意义。

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凯告诉记者,祁县玻璃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末,世界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中心开始由欧洲向中国转移,拥有技术基础的祁县抓住机遇,不到10年时间,玻璃器皿企业迅速增加至160户。然而,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小散乱、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2008年亚洲金融风暴使玻璃器皿产业出口受挫,加上环保政策的收紧,许多小厂在同质化竞争中被淘汰。“历经市场淘洗后生存下来的企业,靠的就是创新。”李凯说。

大华玻璃1992年建厂,现已成为国内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龙头企业,生产的酒具占到全球市场的50%以上,与百事可乐、宜家、家乐福、英国玛莎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华历经30多年发展,一直在技术、产业、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李凯介绍,2006年公司率先上线了机制生产线,以“机器+人工”的生产模式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2020年,大华玻璃投资3.68亿元开建全国首家日用玻璃器皿产业智能工厂,建成后将实现机械智能化生产。

“疫情期间我们遇到了巨大的难题,放假、停产,但是窑炉不能熄灭,保温需要巨额开支。”大华玻璃财务负责人李艳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帮助企业缓了一口气。自2020年以来,大华玻璃累计享受税费减免591万元,获得出口退税1204万元,缓税14.4万元。“我们通过研发新产品、持续升级工艺,保持着市场竞争力。”大华玻璃2021年截至目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减免所得税311万元。

在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建造的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里,摆满了七彩斑斓、大小形状各异的玻璃制品。巨大的“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图铺满墙面,中东、东南亚、欧洲、中非等地区的出口路线一目了然。

“近些年,公司一直在创新发展工艺玻璃。”董事长李健生说,祁县玻璃产业注重差异化发展,不同玻璃企业有不同的产品定位、发展方向甚至固定市场。红海玻璃瞄准的中东市场,以色彩艳丽、工艺精美为特色,匠人运用手工套色、花挺、混色、热粘等工艺,制作出的玻璃器皿就像一件炫目的艺术品。

目前,祁县有各类玻璃生产企业53家,包装、运输、模具、原辅材料供应等上下游及手绘、描金、刻花等深加工企业200余户。

“不同特色的企业,涉税需求也不一样。”祁县税务局副局长邓庆锐告诉记者,税务部门为每家企业配备了税费服务首席联络员,企业遇到疑难问题,可迅速启动响应机制,由“税务管家”服务团队提供支持。结合祁县玻璃行业出口贸易额大的特点,税务部门在办税服务厅集中处理中心设置了玻璃器皿产业“绿色”专窗、出口退税专岗。“税务部门持续压缩出口退税时间,现在已经实现出口退税当天申请、当天到账。”祁县威延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文超说。

共享“晶”彩未来

“这个杯子是专门喝红酒的,这个是专门喝香槟的,这个是专门喝果汁的,不能混着来。”在山西东玉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展厅,行政经理李佳奇介绍着一排杯子的用法,顺手拿起一对高脚杯轻轻敲击,发出一声清脆的回声。“我们公司的特色就是这种人工吹制的无铅水晶玻璃,敲击发出的声音有金属质感。”

李佳奇说,随着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玻璃制品逐渐成为轻奢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家庭需要高品位的杯子装点生活,给玻璃器皿企业转型带来广阔的空间。“过去我们的产品八成出口国外,现在反了过来,八成供应国内市场。”东玉玻璃经过产业调整,现在瞄准国内中高端市场,打造了baer、东久、朗娜、诺特4个国内知名品牌。

李佳奇拿起baer品牌的一套保龄球形状的白酒杯说:“像这样获得外观设计专利的产品,我们公司有60多项。”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支持,近三年,东玉玻璃减免税费达226万元。

从曾经的出口代加工,到如今创建自主品牌,打开国内市场,祁县玻璃产业经过艰难的调整后渐入佳境。祁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焦宏伟介绍,为了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祁县税务局制定了《支持玻璃器皿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出20项税收服务举措,同时编制《玻璃行业税费支持政策指引》,定期开展“送政策进小镇”活动,确保企业能享受到最新税费支持政策。

“宝宝们点点关注,今天直播间的福利品是一款我们祁县的水晶醒酒器。”采访最后一站,记者来到位于祁县县城东环路的贯中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开放式直播间内,笑容亲切、声音洪亮的主播“罗胖胖”正在屏幕前带货。这里聚集了年轻的力量:90后主播、青年电商培训人才、刚毕业的短视频创作者……

山西乐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廖军是一名90后,也是祁县贯中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2022年,他从杭州来到祁县,为当地发掘了一批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和电商营销人才。今年6月,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百名主播“吹玻璃”直播创业创新大赛,向外界推广祁县玻璃。在他看来,火热的电商直播正在成为玻璃器皿销售的重要渠道,为产品从线下走向线上铺设了一条“快车道”。

谈及祁县玻璃的未来,廖军说:“一个产业有没有活力,要看它能不能吸引年轻人。你看到了,我身边的年轻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