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身在常州的苏轼接到朝廷诏书,他被任命为登州知府。这几年,苏轼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调令,对他来说,这不过是频繁调动中普通的一次,但对登州百姓来说,他们的生活将被改变。
登州,即今天山东蓬莱。十月十五日,苏轼到达登州任上;十月二十日,他接到朝廷召他回京城的旨意;十一月初,他离开登州。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苏轼在登州知府任上只有5天,连他自己都说:“莫嫌五日匆匆守,归去先传乐职诗。”(《留别登州举人》)但就是他在这短短5天的调查研究,让登州百姓纪念了近千年。
那时登州靠近海边,不像今天是旅游胜地,而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边陲之地。登州沿海一带百姓以煮盐为生,按当时的榷盐制度,灶户所产之盐只能低价卖给官府,再由官府高价卖给百姓,结果是灶户生活难以为继,当地百姓只能吃贵盐。登州临海,本是产盐之地,百姓却吃不起盐,岂不怪哉。
当年十二月,回到京城的苏轼向朝廷呈上《乞罢登莱榷盐状》,指出登州榷盐制度的三大弊端:
一是登州土地贫瘠,百姓贫苦,商贾不至,所产食盐,只在当地销售。而实行榷盐制度,食盐入官,官府从灶户收购食盐的价格,不及灶户卖给百姓的1/3,导致灶户失业,纷纷逃亡。
二是登州紧邻大海,本是产盐之地,却盐价昂贵,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三是商贾不来,官府收来的盐卖不出去,有入无出,都堆积在仓库里,一二年间就化为乌有,官吏也被追责。结论是“官无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
对此,苏轼的态度是“决可废罢”,又说邻近莱州的情况大致相同,要求罢登莱两州榷盐。他建议依旧让灶户卖给百姓食盐,官府收盐税即可。
朝廷准奏,废止了登莱榷盐。这个政策从宋朝一直延续到清末,造福当地百姓800年。当地百姓感恩苏轼为民请命,纷纷立起《乞罢登莱榷盐状》刻石,以资纪念。《增修登州府志·职官》载:“在郡未一月即内召,士民感化,深惜其去之速也,后立祠祀之,并祀名宦祠。”《蓬莱县志·食货志·盐法》载:“蓬邑不食官盐,自宋代苏长公已条陈得免其累,洵所谓仁人之言,其利薄哉!”当地百姓自发在蓬莱阁附近修建苏公祠,供奉苏轼画像,苏公祠门口曾有一对联曰:“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
除了《乞罢登莱榷盐状》,苏轼还上《登州召还议水军状》,指出登州接近辽国,战略位置重要,但守卫松懈,驻防随意抽调。因此,他提出加强登州武备的建议,也得到朝廷批准。
《乞罢登莱榷盐状》文风朴实,条理清晰,直面问题,对策精准,既分析了榷盐制度的弊病,又提出了改进措施,堪称调研报告的典范。
苏轼在登州不足1个月,任职仅仅5天,就能找出当地存在的弊病,而且还对军、民两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调研。可以想见,他在登州不长的时间里,肯定深入基层与灶户、百姓、盐官交谈,实地考察军事设施,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加以研究,找出解决方案。他在《登州谢上表二首(之二)》中说自己“入境问农,首见父老”,其调研成果可以证明这一点。登州百姓也愿意与这位名满天下的太守大人倾诉,“戴白扶杖,争来马前”。
苏轼心忧民间疾苦,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虽只在任五日,却一直为登州百姓怀念。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