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初良,人称大曾,20世纪60年代生人。喜作文人画,常题打油诗,不求功与名,但得趣与乐。
苏轼曾写下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大曾则有诗云:“切了半斤猪头肉,买来一瓶老白干。月下想起心上人,今夜吃个相思餐。”爱美酒美食,爱写打油诗,让大曾与东坡居士找到了精神上的契合点,两人还都爱画文人画。
苏轼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士人画”理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文人画”。他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除了意气,苏轼还强调绘画的娱乐性:“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此后,人们开始关注文人画。
看过大曾画作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反映——那就是“很有味”。这个“有味”,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娱乐性和情趣。关于大曾的画,看法不一。很多人认为甚有妙趣,也有人对其笔墨技术有看法。我认为,欣赏大曾的画,或者说欣赏文人画,先要解决几个问题。
首先,要明“画道”。文人画要有文气。所谓文气,即诗词题跋、笔墨要有书卷气。大曾画中所题诗,皆为原创。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多读书是不二法门。大曾爱读书。我与大曾相识多年。他经常周末跑去长沙定王台书市淘书,有朋友赠书也非常高兴。他还乐意与朋友交流读书心得。大曾的文化积淀,除了读书,还得益于他对文化的执着与坚守。曾经,他也是个充满激情的文学青年,在《星星诗刊》等文学刊物发表过诗歌、散文。这些爱好,对他今天的绘画创作很有裨益。
其次,要重“生趣”。大曾的画,以诗入画,以趣取胜。他的作品讲究情趣妙思,有着强烈的代入感。字里行间,笔墨之中,从不同的视角,可以读出谐趣、机趣、理趣、清趣、童趣、高趣……如“有人进山去问禅,大师沉默气不凡。弟子事后问为啥,原是口中有浓痰”。或让人驰思,如“家中清贫少财宝,有心养盆铜钱草。数月坐收万千财,敢向马云称大佬”。大曾的画,除了生趣,也有“儒学精神”,映射出其内心的家国情怀和悯世之情。比如,“洪水无情毁我家,平安生活一把掐。老夫欲解心头恨,只钓龙王不钓虾。”
再次,宜轻“技术”。稍有美学素养的人都知道,有的画画得很像,技术也没有问题,看上去却俗,满纸匠气;有的画画得不太像,却别有生趣。这就是境界的区别。真正的文人画,为之或不工,苟一弄笔,皆成妙迹。大曾的画,大抵如此。很多专业人士评画,言必说绘画技术。客观地说,强调技术当然没错,但在“技术”与“意趣”之间,“意趣”更为重要。如果技术炉火纯青,又有高妙意趣,自是个中高手。
大曾的画,在网上很受追捧。因为大曾的画最能使人产生审美共鸣的是——趣味。要做到雅俗共赏,实在很难。在文人画里,“真”和“趣”才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初良,这个没有任何师承、自号“大曾”的湘乡人,总是给人以惊喜。其笔下漫画式的特定人物,诙谐的自创打油诗,无不充溢着“真朴”和“生趣”,给人以启迪与开悟。
真诚会使艺术走得更远。期待大曾能带来更多惊喜。
(作者为作家、美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