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在书画这块“自留地”上

2023年07月31日 版次:08        作者:曾初良

我一直认为,人在工作之余应该有点小爱好。只要这爱好健康、无害,不论是雅是俗,也不管水平高低,都无可厚非。有人喜欢钓鱼,有人爱好唱歌,有人钟情摄影……而我则喜欢写写画画,多年以来,一直痴心不改。

2011年以前,我是写得多画得少,此后则是画得多写得少。一位名人说过:言之不尽则歌,歌之不尽则舞,舞之不尽则书,书之不尽则画。于我心有戚戚焉。画画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业余爱好,也是一种情感表达;既是一种休闲娱乐,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这些年来,我在书画这块“自留地”上尽兴而为、尽情而作,深感乐在其中。种地要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图什么”的问题,走上书画这条路以后,我也常常思考三个问题:画什么?怎么画?为谁画?

画什么?起初我都是随性而为,看到什么画什么,想起什么画什么。比如夏天炎热难耐,就画《清凉图》;金秋时节,则与好友共品《蟹酒》;忆起儿时的美好时光,就作《牧牛图》;吃到乡下父母亲手种的蔬菜,便得《菜根香》。

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认为这种创作太过率性,于是自去年以来便有意识地一组一组地画,先后画了“饮酒图”“赏花图”“调侃图”“消暑图”以及“自得其乐”“对号入座”“讲点别的”等十几组画,每一组都画了十几甚至二十几幅。这样画的好处是便于归类,便于把某一个选题画透、画充分。

怎么画?我称自己是胡涂乱画瞎题诗,因为没有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也无门无派。我的微信、微博号都取名“大曾涂鸦”,就是这么来的。而且知道自己画得不好,就喜欢把自作的打油诗或者自认为有点意思的话题在上面,一是记录当时的想法,二是藏拙,画不够,诗来凑。

为谁画?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当然,首先是为自己而画,因为想借这支画笔记录生活、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其次,是为亲友而画。我有很多朋友、同事、同学,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感同身受,对他们的困惑忧愁我也不想坐视,于是就想借画笔表达我的赞扬、祝贺、提醒、劝告等,或庄或谐,皆出本心。如我的画中所题:“生死之外无大事”“唠叨须当经书听”“时光流转角色变,方知父爱重千金”“开心切忌小心眼,待人还需大肚皮”…… 再次,也是为社会而画。有人说,绘画的最大功用就是教化社会、揭示人性,讴歌真善美、批评假恶丑,以此为据点,不会错到哪里。

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说,文章应该为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时事而作。这是白居易的创作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其实,画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认为一个画家的笔也应该紧贴生活、紧跟时代、紧扣现实,这样的

创作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才有感染力。如果一个画家成天关在家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就算把一丛牡丹画得再逼真,把一处山水画得再纯熟,又有什么意义呢?

自开始书画创作以来,我就喜欢借手中这支笔,对热点焦点人物或事件表达关注和观点。我觉得,这既是一个画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手段与方式,也是创作的素材与源泉;既是一个画家对人生对社会观察与思考的表达,也是艺术创作的方向。

几年来,我坚持为这三个目的而画的同时,获得了很多同事朋友甚至专业人士的表扬,还有批评。对此我都十分高兴,因为我知道,表扬是对我的鼓励和加油,可以增添动力,使我画得更有兴趣;批评则是指出我的问题和不足,可以调整方向,使我画得更有进步。

回顾爱上书画的这些日子,有时也感到辛苦,但仍乐在其中。感谢这个爱好,它带给我更多快乐、思考和收获,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也使我的人生更加多彩。

(作者为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