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沈阳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外文化交流史专家

武斌:万里丝路写华章

2023年08月07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孙丽娜 田福雁 佟海艳

武斌,1953年生,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任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自20世纪90年代起,武斌专注于研究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30年来,出版《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6卷)、《丝绸之路全史》《文明的力量》《孔子的世界》《丝绸之路文明史》等专著数十部。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盛夏时节,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专家武斌。讲起丝路上的故事,武斌说:“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化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文化,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其他民族文化也得以在中国传播交流。”

丝绸,

丝路上最典型的文化符号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26岁的张骞带着向导、随员等100多人的马队,从长安城出发,一路向西,向着一个未知之地进发,经过艰辛跋涉,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虽然此行并未完成联合他族抗击匈奴的使命,但他“凿空”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其意义远远大于当初的使命。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人们还把联系欧亚大陆北方的草原之路、南方的海上交通,称为草原或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漫漫长路上,有络绎不绝的商旅,有肩负使命的大臣,有怀揣信仰的宗教人士,有负笈远行的学子,有远征戍边的武士,以及旅行家、航海家、艺术家,他们或穿过大漠流沙、翻越崇山峻岭,或踏破惊涛骇浪,冒险犯难,走出了奔向远方的路,开辟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路。

为什么用“丝绸”来命名这条贯穿欧亚大陆的大通道和交通网络?武斌说,养蚕缫丝技术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人养蚕、缫丝和织绸,可能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

秦汉时期,中国丝绸经今天的新疆而到中亚,再到欧洲,所以当时的欧洲人以“赛尔”(Ser)即汉语“丝”(si)的发音来称呼丝绸,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丝绸之国”。张骞“凿空”西域后,西方文献中“丝绸”一词的出现频率增加了,大约1世纪末,古希腊地理学家马利奴斯记录了一条由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向东通往赛里斯国的商路。2世纪中叶,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把这条商道载入其《地理志》中。

西方人一直在寻找“丝绸之国”,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曾这样写道:“我毫不怀疑,这就是被称为丝绸之国的国度,因为在远东除中国外没有任何地方那么富饶……”1866年,英国地理学家亨利·玉尔出版了《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中世纪关于中国的记载汇编》一书,“丝绸之路”一名呼之欲出。正是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才在其《中国》一书中,正式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由此,“丝绸之路”传播开来。

科学技术传播之路

武斌介绍,丝绸之路是世界物产资源的大汇聚、大融通。通过这条路,中国传入西方的主要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茶叶、漆器等,中国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也随之传往西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于世界的。

公元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将军沙利会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由于唐军中的西域军队叛乱,唐军战败,军队中部分造纸工匠被阿拉伯军队俘虏。沙利将这些工匠带到中亚重镇撒马尔罕,让他们传授造纸技术,并建立阿拉伯帝国第一个生产麻纸的造纸厂。战役中被俘的唐代史学家杜佑的侄子杜环,后辗转归国,他在回忆录中提到了中国工匠向阿拉伯人传授造纸术的史实。

印刷术也是沿着丝绸之路逐渐西传的。在敦煌、吐鲁番等地,考古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至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到13世纪,蒙古人西征,丝绸之路全线畅通,推动雕版印刷等技术传到欧洲。除雕版印刷外,活字印刷术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至元代已传到中亚,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发明了金属活字,而且很快被商业化推广。1466年,意大利出现印刷厂。15世纪下半叶,威尼斯已成为欧洲印刷业的中心。印刷术的传播和使用,不仅促进了欧洲出版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甚至催生了资本主义制度。

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评价说:“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中华文明贡献给世界的先进技术,绝不只有“四大发明”。如秦汉时期,中原的铸铁、打井、耕作等先进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

农业文明交流之路

武斌说,张骞通西域之后,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往来不断。使节们除了担负政治、经济和军事使命外,还负有文化交流使命。同时,西域诸国也频繁向汉朝派遣使节,伴随着他们的足迹,西域文化传播到汉朝。据史书记载,西汉京师长安,西域货物云集,异国客人熙熙攘攘。西域的葡萄、石榴、胡麻、黄瓜、貂皮、毛织品,以及异域的杂技、音乐、绘画艺术、风土人情,都注入中土。

嘉果西来,葡萄就很有故事。葡萄最早产于黑海和地中海,中国开始种葡萄,通常认为是在汉武帝时期。《汉书·西域传》载,“汉使采蒲萄(即葡萄)苜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萄、苜蓿离宫馆旁,极望焉”。说的是李广利伐大宛后,携葡萄归汉,这被认为是葡萄正式传入汉土并被种植的最早记录。葡萄引进后,就受到人们喜爱。北朝时,葡萄在长安、洛阳种植较多。

到唐贞观年间,葡萄的传播迎来转折点。史载:“……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目损益,造酒为丸,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醐,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唐军破高昌的640年,葡萄酒酿造技术引入中国。唐太宗从高昌获得马乳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法后,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到宋代,葡萄酒饮用已十分普遍。

美酒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唐诗中既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迈,也有“蒲萄酒(即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的柔情。正如唐朝诗人鲍防所写,“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这一甘美醇浆,穿越高山大漠,在驼铃声中被送到中原,成为文化融合的一个见证。

东西文化融合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交流之路,也是宗教、思想和艺术的交流之路。中国的代表性思想儒学,很早就向周边传播。公元1世纪初,朝鲜很多人就会背诵《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此后朝鲜的各个朝代,都重视儒学教育。5世纪前,儒学已传入日本,隋唐时期,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前来求学,儒家文化随之普及到日本社会各个阶层。东汉末年,就有越南人来到洛阳研究儒学,随着儒学教育加深,越南各王朝的典章制度仿照中国建立起来。由此,在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儒学文化圈。

武斌说,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应该说是迄今为止丝绸之路上的最大文化交流成果。一般认为,公元前2年是佛教传入汉地之始。5世纪初,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长安带领众多弟子,共译经300余卷,重要的有《妙法莲华经》《小品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等。他翻译的经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在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通过翻译佛经,使佛教理论正确地传播到中国及周边各国。佛教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后,逐渐形成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局面,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丝绸之路,这条地球上的金丝带,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奇伟壮丽的华章。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化广泛地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化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并产生深刻影响。

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交融,形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而“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武斌认为,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拓宽了我们对现代文明的理解,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措施。

文明之光辐射四方

今年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其发展道路选择、发展理论创新和国家制度设计,都必须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武斌看来,中华文化的伟大,体现在它的丰富辉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还体现在它在世界文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广泛影响以及对人类历史的宝贵贡献。

武斌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在海外传播并产生广泛影响,首先在于中华文化有其丰富性和先进性。凡是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个领域都有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比如,在农业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不同地区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文字创制方面,中国象形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甚至更早,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对亚洲国家的文字、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中华文化达到了兴隆昌盛、腾达壮丽的高峰,当时,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极为广泛,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市和中外文化交汇融合的中心,长安的鸿胪寺接待过70个国家的使节。据统计,当时住在长安的外国人约占长安总人口的2%。

中华文化滋养哺育了世世代代中国人,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它的海外传播,则丰富了世界文化。

“中华文化以自己的光辉辐射四方,丰富的、先进的中华文化,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自信和力量,具有广阔的胸襟和恢宏气度。当我们从文化交流传播的角度来认识中华文化,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和产生的重要影响,我们所树立的文化自信就是牢固的、经得起考验的。”武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