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湖南省益阳市兰溪镇,属于洞庭湖平原地区,一望无垠的水田,全部栽种着水稻。家乡的水稻一年两熟,分早稻和晚稻两季,“插完早稻迎‘五一’,插好晚稻过‘八一’”,这样的农谚从儿时起就深入我心。而其中最热最忙的当属7月,这是农村的“双抢”季节。“双抢”,就是把早稻抢收回来,再把晚稻秧苗抢插下去。一年种两季水稻,只有与时间赛跑,才能保证稻子有完整的生长期,所以抢的是播种季节,抢出来的是稻香丰年。
兰溪是资水河畔有名的鱼米之乡,稻田遍布两岸,稻花香飘十里。我们村地广人少,人均两亩水田,我们全家共计12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靠人工劳动的情况下,家中主劳力只有父亲和母亲,“双抢”便成了我们家每年都要过的难关。从七八岁开始,我就当起了父母的帮手,“双抢”时随他们起早摸黑,割稻插秧、垛草晒谷,前后20多天在烈日炎炎之下,年年都被晒成“小黑妹”。
“双抢”的主要农活有三样:割稻、犁田、插秧。在父母言传身教下,我对这三件农事也“深谙其道”,特别是割稻和插秧。
洞庭湖区的双季早稻,成熟时间一般在7月上旬左右。为了抢时间,家人一般会在稻谷接近八九分熟时开始收割,遇到比较干旱的年份,还会更早一些。割稻子有两个关键:人要起得早,镰刀要锋利。老家有句俗语,“早起三日当一工,免得求人落下风”,意思就是三个早晨可以抵得上一天的活,省得落在后面求人帮忙。盛夏时节,南方太阳很毒,我们一般四五点钟就起来干活,大清早做事效率高,加上清早的禾苗上有露水,禾叶也不那么扎人。当然,镰刀的挑选也很重要。镰刀不锋利,既费劲又耽工,但镰刀太利风险也大。有一次割稻子,我的手被镰刀划了一个大口子,留下很长一道疤。20多年过去了,这道疤还很明显,似乎在提醒我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不易。
稻子收割完后,就要把田里灌满水,然后把水田犁好整平,为插秧做准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家乡,虽然还很落后,但也由水牛犁田改为柴油机铁牛犁田了。这个时候,十四五岁的弟弟开始大显身手。他开始是帮父亲抬机器,后来就直接当起了驾驶员,开着铁牛在田里驰骋。两三个小时下来,一丘田就犁好了。虽然弟弟单薄的肩膀还很稚嫩,但却帮父亲担起了这个家。后来,弟弟进入消防部队,参加了汶川地震救灾,几天几夜在瓢泼大雨中救人。他体力好,救出了很多人,也因此立功受到了表彰,我们全家都为他骄傲。
田犁整好后,就要插秧。插秧之前要先到秧田扯出母秧,用稻草扎成一个个的秧把子,再运到田里。扯秧是个技术活,力重了会扯断秧苗,轻了又扯不出或带着许多泥。母亲教给我秘诀:右手扯秧左手洗,边扯边洗效率高,当扯到合适的量时,秧苗基本也洗干净了。这个时候就用一根稻草缠绕一圈并系稳,一个秧把子就做好啦。扯秧不易,插秧更难。头顶如火烈阳,脚踩浑浊泥水,累到汗流浃背不说,还得忍受蚂蟥的攻击。有一次插秧时,没几分钟时间,我就发现有四五条蚂蝗贴到我腿上,吓得我直接从田里蹦起,连喊带哭跑上田埂,用手拼命拍打那些可怕的东西,母亲过来安抚我,告诉我不用怕,插秧时手脚快点就不会被叮住。看着父母累弯的腰,我不忍不去帮忙,又心怀恐惧下到田里,只不过手脚动作快多了,还时不时抬脚看看有没有“入侵者”。我的插秧速度就是这么练出来的,到16岁时,我已一天能插完一亩田,而且秧苗间距合适、整齐美观。现在回想起来,果然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蚂蝗有时也会起到鲇鱼效应。
这样的“双抢”时光一直持续到我大学毕业。后来,我和弟弟相继参加工作,父亲因病过世,老家只剩母亲一人,就不再种田了。今年春天,母亲又重拾她的“农耕事业”,种了两亩水稻。一开始我强烈反对,因为母亲身体不太好,不能受累,加上没人帮忙,更觉得没有必要。但母亲很坚持,说现在种田很轻松,全部机械化,自己不用费什么心。她还把这两亩田收获的谷子做好了安排:家里喂的鸡鸭要食物,早稻就给鸡鸭吃;晚稻口感好,留给自己吃,她一个人吃不完,还要给我和弟弟送一些。我听后一时语塞,红了眼眶,也没再反对。
多年不参加“双抢”,母亲重种水稻,我竟然有些兴奋。我从7月初开始就跟她商量,说周末回家给她帮忙。那个周五下班时,收到母亲发来的视频:天边晚霞正艳,屋前蔷薇轻舞,一长排已装满稻子的蛇皮袋整整齐齐码放在禾场里。我一看便急了,赶忙拨通视频电话,母亲接到电话第一句就是:“今年丰收啦,亩产过千斤!”喜悦自豪的心情溢满屏幕。她告诉我,现在的“双抢”已不再是当年的“手割肩扛”,收割机收稻,旋耕机犁田,抛秧盘丢秧,我家两亩田,三个半天就完工啦!机械化的“双抢”效率高,也不再那么“抢”了。
二伏已起,今年的“双抢”接近尾声,兰溪大地又多了一抹抹绿色,沐浴着朝阳雨露,茁壮生长。新时代的新农村,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我想,今天回忆和感慨“双抢”,艰辛清苦也好,幸福温暖也罢,都是一种难得的经历。我知道,农忙的“双抢”已经成为过去式,但人生的“双抢”又何尝不是一个接着一个呢?在我的人生路上,父母的教诲传承,年轻时的吃苦历练,特别是那份对土地和粮食的敬畏和感恩,那份不怕辛劳能拼能扛的韧劲,今天仍给予我力量,鞭策我向前。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